本报讯 :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正面临因成本增加和外部竞争而引起的效益下降,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在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6月30日发布的《汽车蓝皮书》中,大量翔实的数据显示,在几乎已被外资垄断的 核心零部件 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均难 实现较大突破,产业发展堪忧。
该蓝皮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 工程学会和大众中国共同编著。根据书中的统计数据,目前内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还不到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15%,且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 产品上,而其余10%涉足高端产品的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也都与外方进行了合资。
“这与我国缺乏对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政策的系统性规划有关。”《汽车蓝皮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对于此前国内12家整车企业在发改委主导下,与 美国博格华纳联手开发、以突破国内自动变速器技术瓶颈的尝试,付于武则表示,这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博格华纳在其中占股高达66%,而且是惟一的技术来源,很难想象中国企业能从其中获得什么关键技术。”
外资加强控制
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大冲击直接导致了很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财务状况的恶化。根据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今年3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200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利润率将大幅下降,息税前利润率可能为零。
这一残酷现实加速了外资零部件商在中国的强势扩张,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包括GKN、博格华纳、江森自控等全球知名零部件公司都在中国新建了独资或合资工厂。
尽管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总量指标不断提高,出口数量迅速增长,但内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有外资背景的企业,生产仅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和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赢利能力 明显不足。
数据显示,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商占整个行业的72%,而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与此同时,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至25%。
外企增资和独资的趋向也越发明显,仅博世一家就以完全独资或是控股的方式在中国投资了18家公司,形成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2007年新成立的19家外商投资的零部件企业中,选择独资的也占了74%。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核心领域遭外资垄断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