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产原创动画走向精品化多元化

  2011年,中国动画产量达到顶峰,生产总时长26.1万分钟,产量成为世界第一,精品作品却寥寥无几。随着动画电影的复苏以及视频网站的崛起,中国动画现状如何?2017年,中国动画产业有了哪些变化?

  2004—2016年中国电视动画片生产总时长及增速

  从近日艾瑞发布的《中国动画行业报告(2017年)》可以看出,中国动画行业发展至今,先后经历三轮的促进因素,首先,早期的政策扶持,提高动画产量;其次,互联网视频网站崛起,覆盖广泛的用户群体,为动画内容提供新的发行渠道和广阔的创作空间;再次,资本的进入,为动画行业解决了生存问题,加速了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


  从电视独播到互联网助攻

  播放渠道更广

  在早些年,国产动画主要由电视台购买,在电视台播放。为了鼓励动画企业制作动画片,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对动画进行补贴。以某个地方的补贴政策为例,政策规定如果当地制作的动画片能在地方电视台播出,2D动画补贴800—1500元/分钟,3D动画补贴1500—2500元/分钟,若能在央视动画播出,补贴额度更高。

  近两年,随着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等视频平台日益成熟,国产动画有了更大的机会和空间。《报告》分析认为,从电视台的强势地位、低龄化,发展到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开放共赢、容纳多样化作品,动画内容渠道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动画市场。

  当前,视频平台为动画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用户基础。数据显示,仅在PC端,视频平台的动画类视频已经覆盖将近2亿的用户,用户覆盖比例仅次于电视剧、综艺,且超过了电影。强大的用户基数,为中国动画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比传统电视台和互联网视频平台播放的动画可以看出,二者有不同的特点。传统电视台具有主导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各省份的少儿频道,用户以低幼用户为主,观看电视的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用户被动接受、时间有限、容量有限。在互联网视频平台上,动画一般能覆盖全年龄段,用户会主动选择、随时随地观看。据统计,视频平台用户规模庞大,月度覆盖人群有10.1亿台设备,平台容量大,动画作品发行渠道多。

  《报告》认为,随着网络视频平台对国产动画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对国产动画的购片意愿及计划逐渐加强。并且,视频平台对动画的涉足不断加深,中外合作模式升级,从单纯地购买动画的在线播放权,到参与投资、主导制作,直至海外发行,视频平台与动画的合作模式不断升级。

  受视频平台的影响,国产动画主流人群也逐渐发生改变。当前数以亿计的年轻用户,都是国产动画的主流人群。其中“80后”群体受日漫影响深,存在动漫基因和情怀,在国产动画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吸引“80后”用户观看。“90后”“00后”用户从小观看国产动画,见证国产动画的发展。

  从影响一般到全面崛起

  质量迅速提升

  2015年及以前,国产动画作品数量少,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的影响力一般,用户以观看日本动画为主。2016年,在泛娱乐大背景下,以《画江湖之不良人》和《秦时明月》为代表的国产原创动画,通过IP泛娱乐化,逐渐进入大众视线,用户规模稳步提高。同时,众多企业加强对国产动画的布局。2017年,国产动画作品数量增多,影响力增强,在用户中的渗透率提高,预估覆盖将近1.4亿的用户群体。艾瑞咨询分析认为,国产动画隶属于文化内容,并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是通过产量的日益提升,用户稳步增长。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动画市场竞争调研及发展动向预测报

  与此同时,国产动画内容质量也在飞速提升。《十万个冷笑话》动画电影票房1.2亿元,创非低幼国产电影的纪录,恶搞吐槽风,顺应当下潮流。《大圣归来》票房9.56亿元,作为票房最高的国产动画电影,创作8年之久,这种现象级动画电影为资本和行业带来信心。以《全职高手》和《狐妖小红娘》为代表的顶级IP,改编成的动画作品人气高、表现优异。以《少年锦衣卫》为代表的新兴原创动画,制作精良,原创动画依旧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

  国产动画影响力的上升来自于质量的提升。根据《报告》统计,当前中国动画作品的创作繁琐耗时、周期长,创作一部12集(每集10分钟左右)的动画作品需耗时1—2年。根据统计,2017年1分钟动画能有1440幅画面,1小时动画有8.6万幅画面。在平均制作成本上,2D动画一分钟4万—6万元,3D动画一分钟3万—5万元,一部动画制作成本高达1000万—1500万元。

  “动画集合了多门艺术,创作一部动画作品,需投入大量的成本、新兴的技术、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需要综合性的高端人才,其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超乎想象,难以准确描述。”《报告》这样评价当前动画制作现状。同时《报告》指出,与动画片相比,动画电影制作成本、创作思路等特点更接近于电影市场,动画电影的困难程度更高,爆款作品更为稀缺。

  从模仿到创新

  走出本土化特色道路

  在过去几十年中,“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观念根深蒂固,从业者和用户均秉持这样的固化观念,低幼作品充斥市场。发展到2017年,国产动画日渐走出“动画即低幼”的误区,实现动画全民化。随着动画从业者的不断成熟,作品的日益增多,用户群体的扩大化,逐步推动广大群众对国产动画的改观。

  作为伴随动画成长的一代,年轻的“90后”“00后”正在长大,非低幼动画作品数量增多影响更多的年轻用户。现在,国产动画作品类型日益丰富,从玄幻武侠扩展至机甲、科幻、美食等,细分领域均存在机会。并且,随着在各细分领域出现爆款,以及动画电影的爆款出现,将影响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实现用户对动画改观。

  随着用户群的成熟,国产动画商业模式也不断创新。现阶段,网络视频平台积极推出动画内容的用户付费模式,且对于优质动画内容购片意愿加强,有助于在动画内容方面直接产生收益。动画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放大IP价值,日益成为泛娱乐战略布局的重点。动画面向广泛的年轻用户群体,随着动画作品数量和品质的双向提升,将吸引更多的广告主。

  《报告》认为,随着动画产能的提高,从量产化发展至精品化、多元化,国产动画行业发展空间大,未来动画作品的量产化带动精品化、多类型,在不同的细分领域中出现爆款。从低龄到全年龄段,从模仿到创新,可以预见的是,国产动画将走出本土化特色的道路。中国动画产业从现阶段的模仿、学习,再到未来的结合中国特色,开创出中国特色的动画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迅速崛起  2024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6.3%

我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迅速崛起 2024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6.3%

据悉,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对857户广告业头部企事业单位开展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上半年上述单位实现广告业务收入6485亿元,同比增长4%。

2024年08月17日
2024年我国我国广告业增长强劲 一季度头部事业单位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6%

2024年我国我国广告业增长强劲 一季度头部事业单位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6%

据介绍,在2023年,互联网广告发布业务在各类媒体发布业务总量中占比近八成,且近年来持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基于此,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履行指导广告业发展职责,大力推动广告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产业创新环境。

2024年06月26日
2023年中国版权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全国作品著作权同比增长42.30%

2023年中国版权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全国作品著作权同比增长42.30%

近年来大众版权意识的逐渐提高,广播影视、图书报刊出版、戏剧创作、广告文学、电商平台等各领域的版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我国国家层面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助力中国版权产业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中国国家版权局统计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全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达8923901件,同比增长40.46%。

2024年02月29日
网络微短剧成为我国网络剧当前最火热内容领域  抖音、快手正加大扶持力度

网络微短剧成为我国网络剧当前最火热内容领域 抖音、快手正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类视频等软件的渗透,我国网络剧行业快速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发行许可数量增长。具体来看,在2023年我国我国网络剧共有196部4895集获得了发行许可,而在网络微短剧方面共有502部11387集获得了发行许可,其中都市题材最多。

2024年02月27日
演唱会行业:地方政策持续利好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453.74%

演唱会行业:地方政策持续利好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453.74%

在2023年各类演唱会层出不穷,全国多个地区举行了演唱会,而演唱会的举办也为当地城市带来了经济增长,比如从2024年4月16日到8月份,沈阳市就举办16场大型商业演唱会及音乐会,吸引观众就达到34.35万人次。

2024年02月02日
我国网络广告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监管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网络广告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监管体系日益完善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广告行业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2年其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在未来,受益于互联网渗透率的提升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完善,我国网络广告行业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2024年02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