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的即将到来,宣告了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已步入收尾阶段。回首今年前十个月的票房成绩,有五个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都出现了负增长,票房在15亿元以上的国产电影仅《美人鱼》一部,暑期档、十一档等黄金档期的战况也都不尽如人意。尽管数据显示,最后两个月还将有46部电影上映,其中不乏张艺谋、冯小刚、李安等名导之作,但年初600亿元的总票房预期,几乎遥不可及,2016年的电影票房年增长或将自2009年起首次低于30%。
中国电影经过2013年至2015年的一段野蛮生长后,积累的泡沫终于在2016年显现,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于近日分别采访了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丰和微影时代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杨丹。
电影票房缩水未必是坏事
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增长,全年票房440.7亿元,同比增加48.7%,成为全球范围内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票房市场。然而,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却陷入低迷,暑期档票房更是经历了滑铁卢式惨败。从年初业界对今年电影票房做出600亿元的乐观估计,到前三季度票房的惨淡收场,让资本和业界为之亢奋的电影市场平静了下来。
在张丰看来,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并非坏事。他表示:“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并非停止增长,只是增速放缓。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还是有9%左右的增幅。回过头看,2015年电影票房48%的增速过热了,增速放缓,让资本亢奋涌入的电影市场冷静下来,是件好事,中国电影市场目前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
杨丹则认为:“资本关注造成了整个行业KPI的跑偏,票房增速下降既反映了整个行业对内容的关注度不够,也体现了消费者观影品位的上升,观众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未来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利的。”
与此同时,当下资本高价竞逐热门IP成风,殊不知抢下好IP仅仅是一个开始,把一个好IP做成一个好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有《致青春2》失利,后有《爵迹》票房败北,热门IP捆绑明星的简单模式,似乎已行至尽头。
对此,张丰表示:“拿到好IP是好事,已有群众基础的IP相对于原创作品来说在市场推广、商业发展方面都更容易,但是把它变成好产品的过程要艰辛、复杂得多,拿到IP不好好制作,等于糟蹋IP。”
不必急于唱衰市场
中国电影在2013年至2015年间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期,“IP剧”大热,“粉丝经济”横行,投资人望到了电影市场的风口,都想来分一勺羹,导致近些年出现了太多急功近利之作,甚至还有“票补”“幽灵票房”等现象,对市场来说都是一种恶性干扰。
尽管如此,在业界权威人士看来,对于中国电影市场,不必急于唱衰。对此,在日前上海电影联合发展俱乐部成立之时,张丰谈及社群经济的发展趋势时表示:“未来文化消费会随着受众人群细分而细分,而电影院本身具有沉浸式体验、社交式体验的特点,未来在情感沟通等方面还有待发掘更大的发展空间。”
杨丹则认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去打通电影营销与品牌的市场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各方资源置换。未来必然会产生分众娱乐,对用户的个性化拆分,将是商业市场精准营销的保证。”以微影时代为例,其以平台的千万级用户流量为入口,带来大量消费者数据,基于此进行宣发、内容开发、品牌营销等尝试,加强了娱乐行业与商业领域之间的深度合作。
“虽然目前中国电影票房出现一定低迷的情况,但电影生产周期很长,只要趋势是对的,对中国电影内容乃至票房提升还是有信心。”杨丹表示。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