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又迎政策利好 《意见》明确发展互联网医疗 行业春天将来临

        又迎政策利好。根据报道消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等13部委在7月15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意见》明确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探索完善多点执业新模式,为未来医疗格局的改变释放了信号。

        《意见》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优化就医体验,打造健康消费新生态。进一步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线上预约检查检验。探索检查结果、线上处方信息等互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患者主导的医疗数据共享方式和制度。探索完善线上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规范推广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支持平台在就医、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等领域协同发展,培养健康消费习惯。

        同时《意见》还指出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包含鼓励在线购药。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要素供给新体系。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培育线上高端品牌。推动旅游景区建设数字化体验产品,丰富游客体验内容。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鼓励康养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培育农村消费新业态。完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共享产品相关标准,优化布局,规范行业发展。

        互联网医疗主要是指以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信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

        自2018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医疗政策密集发布,助力行业步入快车道。例如在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实体医疗结构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提供了明确政策依据;同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为互联网医疗的框架搭建提供了分类管理等主要框架性的政策支持。到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曾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服务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要科学组织、有效开展并切实有效监督互联网诊疗咨询工作。随后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作用。3月互联网医疗被首次纳入中央级医保文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将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的发展。而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加持,蓄势已久的互联网医疗貌似迎来了春天。

2014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

主要内容

20148

《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服务的意见》

肯定远程医疗,但只有医疗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诊疗服务,无牌照的互联网公司不能开展诊疗。

20157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指导意见》

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支持利用互联网提供预约诊疗、候诊提醒、缴费、药品配送等服务。

20159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201610

医生“自由执业”正是提上国家日程

20174

《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

医生可多点执业。

20184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

20189

《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

明确“互联网+医疗的分类及定义。

20196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首次明确互联网医疗可以纳入医保支付。

20202

《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服务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要科学组织、有效开展并切实有效监督互联网诊疗咨询工作。

20202

《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

再次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作用

20203

《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

指出,将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的发展。

20207


《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

《意见》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优化就医体验,打造健康消费新生态。

同时《意见》还指出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包含鼓励在线购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政策利好,进入2019年用户对于线上就医的接受度稳步提高,市场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互联网医院迎来大爆发。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里新建互联网医院148家,创造历史高峰。

014-2019年11月我国新建互联网医院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尤其是进入2020年,因为疫情的催化,互联网医疗“流量井喷”。互联网诊疗在国家整体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快速提升。有数据显示,国家卫健委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国内主流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其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加速,各省纷纷开设互联网医院助力抗“疫”,其中广东、山东、江苏、宁夏、安徽等地建设速度较快。(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AI医学影像行业:市场缺口巨大 深智透医正积极布局

AI医学影像行业:市场缺口巨大 深智透医正积极布局

医学影像是指针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在临床上,超过70%的诊断都依赖于医学影像。而AI医学影像则是借助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实现机器对医学影像的分析判断,协助医生完成诊断、治疗工作。

2024年03月08日
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4.18%

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4.18%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当前,医疗器械行业已发展很多年,是一个成熟化、规模化的产业,其产业结构稳定。

2024年03月07日
2023年我国按摩保健器具行业出口市场让价保量  抗压前行

2023年我国按摩保健器具行业出口市场让价保量 抗压前行

按摩保健器是根据物理学,仿生学,生物电学、中医学以及多年临床实践而研制开发出的新一代保健器材,有可放松肌肉、舒缓神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等效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通过使用按摩保健器来维护健康现象也越来越多,按摩保健器市场进入一个空前的状态。

2024年03月05日
我国西药行业:出口市场“以价换量”, 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我国西药行业:出口市场“以价换量”, 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西药,相对于传统中药而言,指现代医学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西药具有见效快、计量易于掌握、质量可控、疗效可预测的特点,是现代医学治疗中最常见的要药品类型,西药产业对民众健康有不言而喻的地位。

2024年03月05日
2023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下降至83.5亿美元 行业海外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2023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下降至83.5亿美元 行业海外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中药行业是中国传统医药和新型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024年03月05日
艾滋病药行业:两种注射液已获批成功 或将加速国产艾滋病治疗药研发速度

艾滋病药行业:两种注射液已获批成功 或将加速国产艾滋病治疗药研发速度

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公示,HIV新药卡替拉韦注射液和利匹韦林注射液已分别于2023年7月11日及10月18日正式获批。

2024年02月29日
国内外数字疗法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或将成为数字医疗行业新风口

国内外数字疗法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 或将成为数字医疗行业新风口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是公共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数字医疗的发展使我国就医流程得到简化、诊断效率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在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的困境上得到缓解。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持续火热 诸多企业争相入局

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持续火热 诸多企业争相入局

重组胶原蛋白市场潜力大,预计2027年将会发展成千亿级产业,其广阔的行业前景吸引诸多资本入局。如在2022年4月,医美头部企业华熙生物以2.33亿元收购益而康生物51%股权,正式进军重组胶原蛋白赛道;2023年12月,鸿星尔克跨界推出主打重组胶原蛋白的全新护肤品牌医本通。

2024年02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