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公布 将助智能网联车规模进一步扩张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纲要》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应用。

       近几年,我国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2018-2021年我国政府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规划与政策

时间

政策名称

政策要点

2018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20年,实现LTE-V2X在部分高速公路和城市主要道路的覆盖,开展5G-V2X示范应用,建设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构建车路协同环境。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30%以上,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60%以上

2019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

2019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2020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推动5G与车联网协同建设,支持优势地区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战略愿景: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律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2020

《关于组织实施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的通知》

基于5G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大规模验证与应用。建设C-V2X车路协同平台功能和交互能力,以及相关C-V2X/5G模组、设备的功能及性能,并对大规模测试数据进行规范和分析

2020

《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

促进“5G+车联网协同发展,结合5G商用部署,引导重点地区提前规划,加强跨部门协同,推动5GLTE-V2X纳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通信标准和协议

2020

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1)形成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及实施评估机制。3)加快推进四项急需关键标准出台,其中包括基础通用类标准(如分级标准、术语定义等)、汽车智能化标准(如自动驾驶等)、汽车网联化标准(如V2X、数字认证等)、行业协同和标准联合研究(如车路协同、高精度地图、云平台等)

2021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应用。

资料来源:交通部等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2014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约228亿元,随着自动驾驶及网联技术的升级,预计到2023年将突破2300亿元,

2014-2023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此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自2020年开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迎来政策支持黄金期,基于政策支持背景,车企全面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落地与新技术研发。超50家企业及品牌实现L2级别自动驾驶车型大规模商业应用,2020年,我国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5%,市场销量达到300万辆水平,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与重要性更加凸显。

2020年1-12月我国智能网联乘用车(L2级)销量TOP 20企业
 
数据来源:乘联会

       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及在全部乘用车中的占比情况

 

12

1-12月累计

12月环比增长

智能网联乘用车

43.2万辆

303.2万辆

27.7%

全部乘用车

237.5万辆

2017.8万辆

3.3%

智能网联乘用车占比

18.2%

15.0%

 

数据来源:乘联会(TC)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参阅我们的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车市场调研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2021年中国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前景评估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中国报告网专注于行业分析与产业研究,多年来持续追踪数千个细分行业,是业内领先的资深行业分析报告提供方,曾为数千家企业(包括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和数十家国内五百强企业)提供了详实的行业分析报告,并获得了客户认可。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客服邮箱: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大算力芯片批量上车!中国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

大算力芯片批量上车!中国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

10月16日,2025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宣布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已建成完整产业体系,并强调将加速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突破。

2025年10月20日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6亿辆 机动车总量及增量均居世界首位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6亿辆 机动车总量及增量均居世界首位

10月14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6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3.6亿辆,驾驶人数量达5.5亿人,机动车、驾驶人总量及增量上均位居世界首位。

2025年10月15日
欧盟电动汽车2024年数据出炉:进口结构向电动化倾斜 其中进口纯电动车中过半来自中国

欧盟电动汽车2024年数据出炉:进口结构向电动化倾斜 其中进口纯电动车中过半来自中国

10月6日,欧盟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汽车贸易与生产数据揭示了欧盟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电动汽车在进口、出口和生产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欧盟进口的纯电动汽车中,超过半数来自中国,凸显出中国制造在欧盟电动车市场的重要地位。

2025年10月10日
“推与护”政策组合擘画市场蓝图 《工作方案》提速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

“推与护”政策组合擘画市场蓝图 《工作方案》提速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

9月1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以稳增长为核心目标,聚焦汽车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强化政策协同、优化市场环境、激发消费潜力等举措,推动汽车行业实现量质齐升。

2025年09月15日
新能源车征税时代开启!中国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

新能源车征税时代开启!中国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

7月17日,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对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进行调整。新政策将超豪华小汽车的消费税起征点从原来的130万元(不含增值税)下调至90万元,并首次明确将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型纳入征收范围。这一调整将于2025年7月20日正式生效。

2025年07月21日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销售总额达247.7亿元 超840万消费者收益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销售总额达247.7亿元 超840万消费者收益

7月3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成为关注焦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介绍,该项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在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助力行业发展及提升安全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2025年07月05日
风神股份拟定向增发支持巨型工程子午胎扩产 国内轮胎企业纷纷加码产能布局

风神股份拟定向增发支持巨型工程子午胎扩产 国内轮胎企业纷纷加码产能布局

6月12日,风神股份(600469)披露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拟募集资金用于“高性能巨型工程子午胎扩能增效项目”建设。根据公告,公司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30%。

2025年06月14日
中国领跑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2025年全球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

中国领跑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2025年全球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

5月15,国际能源署(IEA)14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而中国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均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05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