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内容包括将两家公司的出行服务部门进行合并,涉及领域包括共享汽车、叫车、停车、电动车充电和多式联运等。合并后组建的新公司,宝马和戴姆勒各持有50%股份。
据介绍,新组建的公司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共享出行服务商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万辆共享汽车、约14万叫车软件司机和1300万用户,以及超过14.3万个充电桩。
值得注意的是,声明表示,在合并共享出行业务后,两家公司仍将在各自的核心业务领域保持竞争关系。不过,合并计划尚需经过有关反垄断部门审批。
事实上,DriveNow和Car2Go合并的消息已经传了近一年,宝马和戴姆勒是在扫清了各自障碍之后,才终于走到一起的。
毫无疑问,戴姆勒是汽车共享行业的先驱。2008年10月,戴姆勒在德国南部城市乌尔姆推出汽车共享项目“car2go”,采用随取随用、即租即还、按分钟计费的运营模式,在欧洲、北美等地迅速发展。
DriveNow则是宝马和汽车租赁公司Sixt于2011年联合推出的一项即时用车服务,采用分时租赁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
虽然两家巨头推出汽车共享业务的方式不同,但目的一致,双方都将汽车共享视为吸引潜在客户的切入点和电动汽车的试验场。Car2Go的运营车辆包括两座Smart、奔驰A级、CLA和GLA等车型。DriveNow除提供各种宝马传统车型之外,还提供宝马i3和Mini敞篷车。
不过,Car2Go和DriveNow至今都没有盈利,一直处于烧钱状态,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与此同时,Uber、LYFT和滴滴等新出行巨头在迅速崛起。
早在2016年,就有消息传出,戴姆勒和宝马的高层有意将相关业务进行合并。事实上,合并对于德国两大高端品牌汽车制造商来说不但具有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双方可以联合对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大的跨界竞争对手。
对于两家巨头来说,其最大的阻力均来自于合资方的反对。从一开始,Sixt就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态度。经过漫长的谈判后,至到今年1月底,Sixt才终于将其所持有的DriveNow股份作价2.09亿欧元(约合2.59亿美元)出售给宝马。此后,戴姆勒也以8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Europcar公司持有的25%Car2Go股份。
对于此次合并,戴姆勒董事长蔡澈(DieterZetsche)表示,两家公司“不会让塑造未来城市出行方式的这一任务旁落”。
宝马董事长科鲁格(HaraldKrueger)则表示,两家的共享出行业务合并后,将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生态体系,从而帮助消费者更简便地体验未来的零排放出行方式。
“在高品质汽车领域,我们两家仍将是竞争对手。而计划中的上述合并事宜则将为我们双方储备资源,并给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新竞争对手发出强烈的信号。”科鲁格说。
中国业务何去何从?
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汽车市场,也是共享出行领域最大的试验田。因此,不管是传统的汽车销售业务还是新兴的共享出行业务,戴姆勒与宝马都对中国市场格外重视。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两大巨头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据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3年10月,戴姆勒公司Car2go项目中国区代表就曾与北京市交通委洽谈,明确提出在北京开展此项目的设想及需要政府协调支持的内容。遗憾的是,戴姆勒无功而返,转而将目光投向远在西南的重庆。2015年1月,戴姆勒与重庆市政府签约,2016年4月,“即行car2go”才在重庆正式上线。
宝马在中国推出的分时租赁项目更是姗姗来迟,而且没有延用DriveNow的名称。2017年初,宝马中国开始内部测试名为“ReachNow即时出行”的分时租赁项目。直到年底,宝马中国才以与EVCARD合作的形式将“ReachNow即时出行”在成都落地。
事实上,戴姆勒在中国的共享出行服务也不太顺利,“即行car2go”始终囿于重庆一地,在深圳等地推出的“car2share随心开”发展也不太乐观。2017年3月,戴姆勒两个品牌实现整合。
值得关注的是,在宝马DriveNow和戴姆勒Car2Go实现合并后,中国业务将如何发展,目前来看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首先,两个品牌在中国的业务基础都很薄弱,不管是车队数量还是用户体验都不尽如人意。
其次,两个品牌均没有推出更适合共享出行模式的特色化车型,特别是针对中国道路特点与用户乘坐习惯的定制车型。
最后,中国市场共享出行玩家众多,不但早已有车企和大量创业公司创办的共享汽车品牌,滴滴、摩拜、神州等出行巨头对此领域也觊觎已久,并已开始行动。
此外,由于共享出行与高精地图、大数据等密切相关,两巨头在中国开展共享出行业务,还面临着政策与监管方面的挑战。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
汽车租赁业务按性质不同分为经营性汽车租赁业务和融资性汽车租赁业务。经营性汽车租赁,即传统意义上的租赁,指汽车租赁公司将购置的自有车辆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按期支付租金,租约到期后承租人返还车辆,汽车租赁公司继续将车辆出租于其他承租人;融资性汽车租赁,指针对有长期用车需求的企业或个人,汽车租赁公司将购置车辆长租给客户使用,客户按月支付租金,待租期届满,汽车租赁公司将车辆所有权过户给客户,是汽车租赁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业态。
一、中国租车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随着用户对汽车使用的刚性需求愈发明显,租车市场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2016年,中国租车行业市场规模达586亿元,同比增长16.7%,预计2017年中国租车行业市场规模将达700亿元。

二、汽车租赁行业发展前景
放眼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并带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另外,汽车保有量和销量增长、市场供应链的完善、汽车租赁公司轻资产化管理趋势、汽车租赁汽车租赁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产品成熟度的提升,以及相关的租赁法律政策的完善和开放,都会给予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正面促进作用。2013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已超过340亿元,增速达到19.2%。预计未来两年增速均会超过10%。
2013年中国在线租车市场交易规模超过34亿,同比增长接近70%,预计未来四年线上交易规模增速均高于20%。
汽车租赁业未来将向三个方向发展:第一是定制租赁,这一租赁方式可以满足租车者个性化需求。在北京汽车租赁市场,大部分国际租赁品牌都已进入市场,他们利用本身业务优势,在国内率先掀起“定制租赁”浪潮。目前,“定制租赁”已经成为大型租赁企业核心业务,主要针对集团客户、长期客户的管理开发。第二是合作金融系统,由于个人信誉体系不健全,国内租赁行业骗租率一直高居不下,导致汽车租赁手续繁琐。租赁企业和金融系统的结合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骗租问题。目前一些租赁企业已经开始取消查验户口本、押金等手续,开始利用银行信用卡进行身份确认和支付押金,这从一定程度上能够简化手续,降低骗租率。第三是车辆更新周期缩短,在欧美成熟汽车租赁市场,租赁车辆车龄都在1年左右,超过2年的租赁车辆会通过二手车渠道淘汰掉。随着国内租赁汽车租赁公司规模扩大、管理水平提高,租赁车辆更新周期已经降低到3-5年,甚至更短。
在汽车市场增速回归正常、新车销售利润下滑的趋势下,融资租赁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从而促进新车销售并随之带来后续售后市场服务,并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而这点也深受企业用户欢迎。经营性汽车租赁也可以有效实现批量销售。因此,不仅仅是专业汽车租赁汽车租赁公司,厂商及经销商都在积极投身汽车租赁这片蓝海中。
目前整体市场仍然处于高度分散之中,前10家汽车租赁汽车租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2%。从品类细分的角度来看,短租汽车租赁公司由于需要大量资金和车辆、网络的支持,汽车租赁公司数量最少,但汽车数量最多;长租汽车租赁公司数量最多,大约80%的汽车租赁公司均可以归为长租汽车租赁公司,但大多数长租汽车租赁公司均为地方性经营的小企业;融资租赁汽车租赁公司数量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租赁车辆也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中大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始拓展自身产品线,或扩大经营区域抢占市场份额。车队规模最大的短租企业开始逐步推出长租业务,由于车队规模效应,可以拿到更低价的车辆,短租企业的长租业务价格明显更具吸引力,结合其资金优势和营销、管理优势,未来势必会挤占小规模传统长租企业生存空间。
厂商所属租赁汽车租赁公司近期发展迅猛,显示整车厂在汽车租赁领域有着很高期望。大众在2011年成立新动力汽车租赁公司,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汽车租赁市场业务的发展,2013年,大众在北京和上海各收购了一家当地汽车长租汽车租赁公司,目前已经在4个城市开展业务。
经销商下属租赁汽车租赁公司依托自身经销商渠道,发展迅速,车队和业务数量远远超过市场上一般规模的租赁汽车租赁公司。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