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自主品牌“高端化”之路还有多远?

  在刚闭幕的2016广州车展上,自主品牌高端化成为最大的亮点,增强了国人对自主品牌的自信心及自豪感,但欣喜之余也不能忽视自主品牌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前路漫漫,困难依然不少,真正检验自主品牌的时候到了。

  自主品牌发力高端市场

  近几年,自主品牌的努力与进步有目共睹。很长时间里,自主品牌集中在中低端车市场,而合资品牌则汇集在中高端车市场,在与合资品牌的交战中,自主品牌总是节节败退。然而从去年开始,得益于SUV市场的优异表现,自主品牌开始扭转局面。如今,重拾信心的自主品牌打算趁胜追击,开始向高端市场发起新一轮进军。

  在今年广州车展上,自主品牌高端化的表现颇为高调,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长城汽车在车展前夕发布的全新高端品牌“WEY”,中文名为“魏派”。新品牌主打价格区间为15万~20万元。据了解,WEY品牌接下来规划了多款车型,明年就有三款SUV推出。其中的首款车型将于明年4月上市。尽管缺席了广州车展,但吉利汽车10月在柏林发布的全新品牌LYNK&CO同样是自主品牌向高端化进军的典型案例。作为吉利汽车集团旗下主打中高端市场的子品牌,该车瞄准了中国最大的细分市场,将于2017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此外,荣威推出SUV荣威eRX5、广汽传祺带来了刚刚上市的GS8、江淮推出的A60、长安展出的CS95,都是在将产品向高端化转变。广汽乘用车总经理郁俊提出,2017年要率先通过广汽传祺的三“8”战略,突破20万的“天花板”,能够跟合资品牌直接竞争,成为能够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认同中国的自主品牌。

  对于自主品牌高端化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直言是好现象。“自主品牌总得有高端产品。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自主品牌具备了向高端迈进的基础。”无独有偶,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也表示“自主品牌高端化不是一个新话题,每一家自主品牌车企都在致力于品牌和产品的突破。总体上来说,无论是客户需求、自身的能力水平还是品牌的积淀,自主品牌都已经达到了良好状态。在当前整个社会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三五年的耕耘,这种突破产生的效果会非常好。”

  质疑之声不断

  但业内不乏质疑之声,与前几年相比,如今的自主高端车型更成熟、更有底气,让很多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自主品牌的实质改变。但即便进步明显,也并不意味着自主高端车型就能够迅速打开市场。

  多年来,中高端车市一直被跨国公司的产品牢牢占据,一汽、上汽、北汽等大集团早前就推出过自主中高端车型,零零星星发起品牌向上攻势,但始终未能打破“品牌天花板”。就目前而言,尽管自主品牌蚕食了合资品牌不少市场份额,但这主要得益于SUV的快速增长,其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火爆的SUV市场是自主品牌的救命稻草,而轿车领域,自主轿车品牌市场份额在20%以下,B级车尚未被市场接受和认可,C级车所占市场份额更是寥寥无几。

  不可忽视的是,自主品牌走向高端依然很难,而且风险不小。相对于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中国汽车品牌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成熟的制造体系和坚实的市场基础,大部分国产中高端车也都陷入市场不买账的窘境。也就是说,众多中国汽车品牌的中高端车型尚未完全被人接受。

  另外,自主品牌的车型寿命低于合资品牌。根据威尔森市场发布的数据,2010年自主品牌在售车数量有181款,而这些车到2015年仅剩下116款,有65款消失,平均每年消失8%;而合资品牌大概每年仅有3.7%的车消失。此外,自主品牌的单车利润较低,溢价能力不高。根据财富500强榜单对各车企年度利润的统计,丰田去年在全球市场的单车利润约为1.3万元,通用单车利润平均约为7000元;而自主品牌方面,去年比亚迪单车利润约为6000元,吉利汽车单车利润约为4000元。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表示,当前自主高端产品市场空间不大,量很难起来,公车改革后,政府采购有限,而高端私人用户看重品牌效应,对自主品牌的接受度还不高。因此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存在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危”与“机”并存

  中国汽车市场正悄悄孕育着变化。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中高端品牌寄予厚望,这也是中国品牌车企纷纷扎堆进入高端品牌市场的主要动机。

  另外,近年来合资品牌逐步下探,原本属于自主品牌的A级车市场被严重挤占,自主品牌只有向合资品牌的大本营——中高级轿车市场发起进攻,才能与合资品牌分庭抗礼。总之,不管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或是生存压力所致,自主品牌向上走是必由之路。“市场不允许自主品牌退缩,自主品牌必须变压力为动力,迎头向上。”在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广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肖勇如是表示。

  就目前而言,中国SUV市场增速虽没有衰减趋势,但没人敢保证市场未来能持续几年。因此,居安思危,另辟蹊径乃万全之策。比合资品牌更了解中国国情和消费者喜好的自主品牌,凭借在低端SUV细分市场先发布局而成功逆袭,如今能否再借SUV实现高端突围?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现在SUV卖得好,选择这种车型突围,是个好途径,自主高端化从轿车向SUV转移是应对当前市场的一个好选择,是自主品牌比合资品牌更灵活、更懂得借力的一个体现。发展高端SUV理论上是好事,但具体来看,SUV的公务用车数量偏小,私人用户对品质的要求较高。相对而言,15万~20万元的自主品牌SUV会比较有优势,因为合资品牌在这一领域布局并不充分。

  另外,在高端化过程中,研发、营销、渠道等整个体系的建设将考验每一个自主品牌。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推出切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并把握好细分市场及价格定位,才能让自主品牌高端化的尝试落地生根。2016年是一个转折点,在自主品牌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合资品牌下降速度非常快。在中国汽车发展多年的历史上,出现这样的拐点不多见,这正是自主品牌向上的契机。自主品牌高端化是必然趋势,但还有一段路要走,须经受时间的考验。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又迎新政! 规范性政策持续落地促进我国汽车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

又迎新政! 规范性政策持续落地促进我国汽车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2024年2月8日,为健全和完善我国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监管体系,强化分类监管,引导汽车金融公司专注主业,大力促进汽车消费,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我国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发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金规〔2024〕1号,以下简称《评级办法》)。

2024年03月14日
轮胎行业:本土企业的崛起 外资企业的落没

轮胎行业:本土企业的崛起 外资企业的落没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

2024年03月07日
我国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行业: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市场竞争格局有望重构

我国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行业: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市场竞争格局有望重构

与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电子驻车制动系统行业起步较晚,外资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过,随着本土企业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不断加强,国产电子驻车制动系统产品竞争力提升,近年来,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未来有望重构行业竞争格局。

2024年02月29日
我国汽车胶管行业:需求带动发展 产品轻量化、高性能化、环保化将成趋势

我国汽车胶管行业:需求带动发展 产品轻量化、高性能化、环保化将成趋势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汽车胶管产品正朝着轻量化、高性能化、环保化等方向不断稳健发展。

2024年02月23日
新能源汽车带动车载电源需求增长 产品呈集成化、高压化、多功能化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带动车载电源需求增长 产品呈集成化、高压化、多功能化发展趋势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容,我国车载电源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进一步推动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车载电源市场规模已增长至246.5亿元,2022年其市场规模在300亿元左右,预计2027年车载电源市场规模将超500亿元。

2024年02月20日
氢能源汽车企业齐头并进,革新氢燃料电池技术抢占氢能源汽车市场

氢能源汽车企业齐头并进,革新氢燃料电池技术抢占氢能源汽车市场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也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加速开发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

2024年02月18日
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轻量化发展为我国汽车注塑模具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轻量化发展为我国汽车注塑模具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在近些年我国汽车产量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011.3万辆,同比增长9.3%,而汽车的增长也带动了汽车注塑模具的增加,再加上当前推行节能减排,支持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在此背景环境下,汽车注塑模具需求量也是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在2022年我国汽车注塑模具需求量约为31.17万套,

2024年02月05日
国内对低速电动车规范管理加强 多个企业开始转型或进军出口市场

国内对低速电动车规范管理加强 多个企业开始转型或进军出口市场

而除此之外,各地区政府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对相关低速电动车上路进行监管和限制,所以在2018年之后,我国低速电动车市场下降,在2022年我国低速电动车行业市场规模为34.73亿元。

2024年02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