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农村产业融合:须强化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记者近期在粤湘皖黑赣吉鄂等7个省份采访了解到,各地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产业融合仍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待完善,亟待破除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设用地瓶颈,释放农业补贴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催化效应。

  “普通大米一斤4元左右,现在最贵的‘万年贡’米为每公斤170多元。”江西省万年贡集团董事长蔡阳厚说,公司还在打造以“米”字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产业,投资27亿元建设1000亩的“国米”生态产业园,并将3000亩零散水稻种植基地出租给城市中高收入人群,满足他们利用周末、假期栽秧、收割等需求。

  农产品价值链得到提升的背后是万年贡集团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鄱阳湖平原主要产粮区100多个粮食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辐射带动17万农户,同时整合当地32家粮食加工企业生产“万年贡”牌高端礼品米。

  不仅如此,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风险共担机制也开始建立起来。广东省云浮市温氏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养鸡企业,公司向农户提供种苗、饲料、技术等,从农户处回收产品时采取“保价收购”,保证绝大多数农户的养鸡收益在2元/只左右。

  温氏集团副总裁叶京华说,禽流感肆虐期间,鸡价跌到历史最低点,温氏集团曾在短短40天内就损失2.2亿元,但依然保证养殖户有1.3元/只以上的毛收入。温氏集团还设立了风险基金,如果农户在养殖过程中因遭遇洪涝、台风、疾病等灾害受到重大损失,可从基金中提取补贴,用以保证农户不发生亏损。

  有的农民还开始分享到二三产业带来的利润。在湖南省宁乡县大成桥镇永盛村,水田租金、打工工资、客房分成成了该村300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村民刘小平家,记者看到两层楼的房子被装修成农家宾馆,一楼由其家人居住,二楼是16间标准客房。

  担任自家客房服务员的刘小平说,水田租给了当地的龙头企业湖南湘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租金是800斤谷/亩/年;房子租给该公司装修后做宾馆,每月能收到4元/平方米的租金和客房收入分成,此外每个月还有1700元的服务员工资。

  尽管如此,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部分地区,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难以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甚至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安徽省农委农业产业化指导处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一方面龙头企业具有信息优势,处于博弈主导地位,有可能侵害农户利益;另一方面,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契约一般期限较短,且契约约束力不强,订单履约率低已经成为订单式产业融合的主要障碍。

  广州市一家养蜂合作社的理事长说,虽然公司与87个农户有订单收购的约定,所有农户的蜂蜜全部由我以订单价收购,但是蜂蜜价格好的时候,约定便成了废纸,农户把蜂蜜都卖给外面的蜂蜜贩子;蜂蜜价格差的时候,所有人都要求我以保护价收购。

  产业配套所需建设用地严重缺乏也制约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记者采访发现,“农业+旅游业”所需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农家乐等,以及“农业+工业”所需的农产品加工、展销场所等,均受限于建设用地指标缺乏,导致项目无法实施或违规上马的现象比较普遍。

  吉林省农委农产品加工处处长李伟华说,农地、林地、建筑用地的管理条块分割,但产业融合发展则需跨界,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在林地、耕地上开条路的限制非常大。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梅嫂农庄是一家以果蔬种植为主的农场,负责人徐克辉说:“农业用地上搞餐馆、停车台也是为了追求附加值,不用太多面积,也可通过技术手段不占耕地。为什么就得不到支持呢?”

  专家认为,应当立足于以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推广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应当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通过双向入股方式实现利益联结,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入股企业,支持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专业合作社。完善利润分配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式,明确资本参与利润分配比例上限,维护农民利益。

  广东省云浮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辅助设施建设;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等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

  有专家建议设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其补贴项目应从生产环节向加工、运输、销售环节配套拓展,为对农村产业融合作出贡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补助,例如:支持经营者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为新产品加工、销售需要购置的设施、物流、运输给予补助;其次,可为先进农业经营者提供融资优惠、利率优惠,延长贷款期限等。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海参食品行业:逐渐从高端向大众迈进 线上电商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之一

我国海参食品行业:逐渐从高端向大众迈进 线上电商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之一

海参为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统称,为圆筒状,营养和食疗价值较高。近些年我国海参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养殖面积面积不断扩大,在2022年我国海参养殖面积为25.04万公顷,同比增长1.19%。同时市场规模也是在不断增长,在2023年我国海参全产业链市场规模为1326.0亿元。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为全球最大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 行业开始向高效益、规模化等方向发展

我国为全球最大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 行业开始向高效益、规模化等方向发展

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着水产养殖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拥有的水产苗种品种世界最多,水产苗种企业最多。从鱼苗产量来看,根据《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2年我国鱼苗总产量为13896.83亿尾,同比增长3.3%。

2024年02月04日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深远海养殖发展潜力较大 智慧养殖模式也将成为重点方向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深远海养殖发展潜力较大 智慧养殖模式也将成为重点方向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受益于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产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5565.46万吨,同比增长3.17%。其中,海水养殖2275.7万吨,同比增长2.92%;淡水养殖3289.76万吨

2024年02月02日
我国葡萄种植行业:阳光玫瑰种植规模迅速扩张 种植面积已超120万亩

我国葡萄种植行业:阳光玫瑰种植规模迅速扩张 种植面积已超120万亩

根据OIV2023年4月公布的数据,我国拥有葡萄种植面积78.5万公顷,居世界第三,主要种植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山西省清徐县、安徽省萧县等地。

2024年01月31日
202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同比增长20.31%  澳大利亚为主要进口国

202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同比增长20.31% 澳大利亚为主要进口国

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人口的主食之一便是小麦,小麦在我国的粮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日常生活方面,都与小麦密切相关。从近几年小麦的产量来看,2020年-2022年小麦的产量均稳步增长。

2024年01月25日
我国水果零售销售模式多元化发展 2024年百果园提出未来十年线下开出超万家店

我国水果零售销售模式多元化发展 2024年百果园提出未来十年线下开出超万家店

目前来看,水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其市场一直为稳定增长趋势,而这也带动了水果零售市场的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了13814.6亿元,同比增长12.4%。而随着外卖平台、水果连锁加盟、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等方式的发展,预计未来我国水果零售行业销售模式也将往多元方向发展。

2024年01月23日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外,2023年新开工水利项目2.79万个,较2022年增长11.5%。据悉,中央财政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投向聚焦水利相关领域,预计2024年水利建设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24年01月22日
我国水产品深加工制品不断增多 预制菜或将成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新增长点

我国水产品深加工制品不断增多 预制菜或将成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新增长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山东是我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地区,数据显示,在2022年山东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45.93万吨,占到全国市场的30.07%,其次是福建、浙江、辽宁、湖北等地区,都是水产资源丰富,且运输物流较方便的地区。

2024年01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