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榆林市市长就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接受采访

在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召开之时,陕西省榆林市邀请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科研院所资深专家,在现代中国“农科城”——杨凌,围绕“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榆林城乡跨越发展”这一主题,深入研究,科学定位,对该市进一步明晰思路、科学规划、跨越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就榆林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有关情况,采访了市长李金柱同志。

  李金柱说,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总人口353万,其中农业人口29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2.5%%。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市情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二是矿产资源富集,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三是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林重点地区。

  总的来说,榆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黄金期,跨越式发展势头强劲。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截止目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两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建成重点项目46个,累计投资750亿元。在建项目50个,总投资1120亿元。前期项目40个,总投资2240亿元。现有美国陶氏、英美安格鲁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神华、兖矿、煤科总院等近20家国内大型企业入驻榆林,正在成为我国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西气东输的腹地。

  但是,榆林市的决策者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榆林还面临着南北发展、城乡收入、产业结构“三大失衡”突出问题:一是南北经济失衡。2006年南部6县GDP为40亿元,仅占全市的9%%,财政收入仅占全市4%%。二是城乡收入失衡。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4∶1。三是产业结构失衡。2006年全市三次产业之比为7∶68∶25,表现为一产弱、二产强、三产小,非能源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三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没有参与进来,不能分享工业成果,农业仍以传统生产为主,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链条短,导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滞后。

  李金柱市长认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才是榆林实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已经具备六大比较优势和五大支撑条件。

  六大比较优势是:

  土地优势。从面积看,全市国土面积折合6537万亩,其中农耕地1646万亩,林地1906万亩,牧草地2294万亩,五荒地402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5.6亩,居全省第一。从土地类型看,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为不同特色产品生产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生产优势。榆林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属全国高值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积累。今年,该市的高产示范田经资深专家和权威部门实地测产认定,玉米单产突破1100公斤,创百亩连片全国单产最高纪录;马铃薯单产突破万斤大关,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充分证明了榆林农业生产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

  品质优势。榆林是传统杂粮、杂豆、杂果优生区,红枣、羊肉、羊绒、大明绿豆、小米、荞麦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市场旺销,受到消费者青睐。今年举办的“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认定榆林大明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作物48个品种为名优小杂粮品种,认定榆林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小杂粮作物优势产区,评选出了小杂粮系列产品金奖9个,确立了榆林小杂粮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规模优势。全市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羊子饲养量775万只、马铃薯面积300万亩、红枣160万亩、小杂粮320万亩、杂交玉米制种12万亩,是陕西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小杂粮生产基地,是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2006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居全省首位。

  市场优势。以“巨鹰”、“东方红”为品牌的红枣系列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20%%,羊绒产量占省内总量的80%%,羊肉占省内市场份额40%%,“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27%%,2006年起该市杂豆获得了欧盟市场准入许可。

  生态优势。榆林市平均海拔1000—1500米,环境污染轻,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具备蓝天、绿水、净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条件,打“绿色牌”的条件充分,优势明显。

  五大支撑条件是:

  工业快速发展,具备实施反哺农业的条件。预计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0亿元,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75%%。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折合油气当量占全国一次能源5%%以上,榆林已成为中国第一产能大市,工业辐射带动和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形成。同时,加盟榆林能源开发的国际国内大企业,回报社会责任意识强,支持农业发展投入越来越大。

  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财政支持能力。预计2007年财政总收入将达到1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支持农业发展的实力越来越强。

  技术储备不断完善,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条件。市、县、乡三级农业推广、科研、教学机构总计334个,人员338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59名,占93%,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640名,占20%。多年来,农业部门积极探索,先后取得科技成果200多项,有80%%得到了转化应用,特色产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产业基础。农业生产不断向资源优势突出、市场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中,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以上;出现了一批具有一村一品特点的种养加专业村,达到省级标准的一村一品专业村有100个;涌现出一大批带有规模化、集约化特点的种养大户,规模养羊占全市羊子饲养量的53.6%%,规模养猪占生猪出栏量的80%%。市农科所、市沙源薯业公司和北京辛普劳公司合作建立的3000多亩专用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从播种、灌溉、中耕到收获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管理;种养殖业整体走上了商品化的发展路子,终极产品的商品率达到70%%。

  发展共识逐步形成,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社会条件。2006年全市“三农”投入16.6亿元,是上年投入的1.5倍,2007年投入将达到20亿元,创历年之最。神木、府谷等县几百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涌现出府谷县高庄则村、环渤海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成功典范。

  谈到建设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框架思路,李市长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特色产业面积达到80%%,良种覆盖率达到95%%,商品率达到80%%,加工转化率达到40%%,品牌占有率达到5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围绕这一目标,榆林市制定的基本措施是:实施“四大战略”,构建“四区一带”产业布局,探索五类发展模式,建设九大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九大名优品牌。

  四大战略即:

  体制创新战略。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框架,形成集成创新与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

  产业化发展战略。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企业化的管理经营农业,把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不断延长产业链,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注重对龙头企业的培植和扶持,壮大实力,打造品牌,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引领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兴农战略。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渠道,提高科技贡献率。

  可持续发展战略。榆林市属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始终把保护和改善生态贯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全过程,开发既能有效保护环境、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区一带”即:

  特色林果区。以沿黄土石山区和南部丘陵15度以上陡坡区为主,重点发展红枣、蚕桑、小杂果产业。

  旱作农业区。以南部丘陵沟壑15度以下缓坡为主,重点发展小杂粮、杂果和黄芪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特色种植业区。以定边、靖边西部白于山区和各大河、川沿岸为主,重点发展优质马铃薯、油料、荞麦和外向型无公害蔬菜产业。

  特色草畜区。以长城沿线北部风沙滩地为主,重点发展舍饲养畜和优质农作物良种繁育等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带。以210国道为主,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产品运输业。

  探索五种发展模式即:

  “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一个主导品种和产业,改变单家独户传统种植养殖模式,向规模要效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逐步壮大特色产业村,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最终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带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带动产业链延伸。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培育各类特色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的路子,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科技示范模式。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指导和规范农民的种植、养殖行为。

  大型农场发展模式。深化农场土地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以股份制为基本合作方式,兴办大规模的新型合作农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建设九大特色产业基地即:

  羊子生产基地。以长城沿线靖边、定边、榆阳为重点,发展舍饲养羊,建设省上确定的12个绒山羊和肉羊生产基地县,使羊子饲养规模发展到1000万只。

  优质红枣基地。以黄河沿岸佳县、吴堡、清涧为重点,继续扩大栽植面积,积极发展有机红枣,建成200万亩红枣基地。

  马铃薯生产基地。以白于山区定边、靖边、横山为重点,推广高淀粉、菜用、加工、早熟不同用途的脱毒马铃薯良种,建设优质马铃薯产业300万亩。

  小杂粮基地。以南部丘陵沟壑旱地为主,建成以绿豆、杂豆、荞麦为主的名优小杂粮生产基地320万亩。

  高产玉米基地。以长城沿线靖边、定边、榆阳为重点,实施创高产竞赛活动,推广高产品种和丰产技术,建立150万亩高产基地,实现亩产600公斤。

  蔬菜生产基地。以靖边、定边、绥德、清涧、米脂为主,大力推广温室栽培等高效农业技术,引进精、细、特优良品种,建立蔬菜生产基地50万亩。

  良种繁育基地。以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地为重点,引进马铃薯、小杂粮、瓜菜、玉米新示范品种,建成以杂交玉米为主包括蔬菜、马铃薯、杂交荞麦、小杂粮种子在内的制种基地60万亩。

  果桑基地。发展百万亩优质蚕桑基地,建设50万亩小杂果基地。

  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南部子洲、绥德、清涧、米脂县为主,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洼地上种植黄芪,使黄芪栽培面积达到30万亩。

  打造九大品牌即:陕北羊子、榆林薯业、榆林红枣、大明绿豆、大漠蔬菜、三边荞麦、榆林杂粮、榆林种业、陕北杂果等九大品牌。

  最后,李市长说,根据以上目标任务和构想,榆林市将着力强化以下五项措施,确保全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取得预期实效: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稳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特色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建立农业检测检验机制,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现代特色农产品的顺畅流通。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功能。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科研教育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模式;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各种培训机构作用,加强对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和激励科技人员创办或领办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增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注重环境;大力推广农业清洁化生产技术和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节水、节地、节肥、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提供强有力的投入政策措施保障。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信贷投入;鼓励引导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流通资金向生产流动,鼓励社会投入,吸引外资投入。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领导和工作机构,对基地实施统一的规划、建设、招商和管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原则,成立多元化投资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开发主体,政府在基地建设中,发挥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把握产业发展导向、赋予招商优惠政策、理顺基地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作用。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海参食品行业:逐渐从高端向大众迈进 线上电商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之一

我国海参食品行业:逐渐从高端向大众迈进 线上电商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之一

海参为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统称,为圆筒状,营养和食疗价值较高。近些年我国海参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养殖面积面积不断扩大,在2022年我国海参养殖面积为25.04万公顷,同比增长1.19%。同时市场规模也是在不断增长,在2023年我国海参全产业链市场规模为1326.0亿元。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为全球最大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 行业开始向高效益、规模化等方向发展

我国为全球最大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 行业开始向高效益、规模化等方向发展

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着水产养殖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拥有的水产苗种品种世界最多,水产苗种企业最多。从鱼苗产量来看,根据《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2年我国鱼苗总产量为13896.83亿尾,同比增长3.3%。

2024年02月04日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深远海养殖发展潜力较大 智慧养殖模式也将成为重点方向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深远海养殖发展潜力较大 智慧养殖模式也将成为重点方向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受益于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产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5565.46万吨,同比增长3.17%。其中,海水养殖2275.7万吨,同比增长2.92%;淡水养殖3289.76万吨

2024年02月02日
我国葡萄种植行业:阳光玫瑰种植规模迅速扩张 种植面积已超120万亩

我国葡萄种植行业:阳光玫瑰种植规模迅速扩张 种植面积已超120万亩

根据OIV2023年4月公布的数据,我国拥有葡萄种植面积78.5万公顷,居世界第三,主要种植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山西省清徐县、安徽省萧县等地。

2024年01月31日
202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同比增长20.31%  澳大利亚为主要进口国

202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同比增长20.31% 澳大利亚为主要进口国

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人口的主食之一便是小麦,小麦在我国的粮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日常生活方面,都与小麦密切相关。从近几年小麦的产量来看,2020年-2022年小麦的产量均稳步增长。

2024年01月25日
我国水果零售销售模式多元化发展 2024年百果园提出未来十年线下开出超万家店

我国水果零售销售模式多元化发展 2024年百果园提出未来十年线下开出超万家店

目前来看,水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其市场一直为稳定增长趋势,而这也带动了水果零售市场的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了13814.6亿元,同比增长12.4%。而随着外卖平台、水果连锁加盟、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等方式的发展,预计未来我国水果零售行业销售模式也将往多元方向发展。

2024年01月23日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外,2023年新开工水利项目2.79万个,较2022年增长11.5%。据悉,中央财政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投向聚焦水利相关领域,预计2024年水利建设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24年01月22日
我国水产品深加工制品不断增多 预制菜或将成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新增长点

我国水产品深加工制品不断增多 预制菜或将成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新增长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山东是我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地区,数据显示,在2022年山东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45.93万吨,占到全国市场的30.07%,其次是福建、浙江、辽宁、湖北等地区,都是水产资源丰富,且运输物流较方便的地区。

2024年01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