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进口大豆集中到货对国内市场影响几何?


  进口大豆大量到货,各油厂将承受较大压力

  自2月份开始,我国进口大豆到货逐月在大幅增加,2007年1--3月国内共进口大豆572万吨,同比增长5.7%,4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达到 279.498万吨,总船量高达48船,而且5月份进口大豆到港还要提高,将可能达到510万吨之多。截止目前,国内港口进口大豆库存合计约292万吨,各地分销价格呈稳中有落的态势,局部地区下调20-30元/吨,港口分销价格在3000-3030元/吨,各港口量增价跌之势,已经让众油厂倍感压力。从国外情况来看,今年美国大豆结转库存又处在历史最高水平6.15亿蒲式耳,5月份中美两国将在CBOT签订15份采购协议,计划采购3亿蒲式耳(约816 万吨)美国大豆。而且南美当前收获的大豆产量庞大,对美国大豆出口构成激烈竞争,这也在近期导致大豆价格持续下跌,7月大豆创下了1月12日以来的低点。目前南美巴西大豆收获基本完成,但阿根廷大豆收获仅完成50%,南美大豆供应将来还要达到季节性的高峰。因此,预期近月我国进口大豆还将大量到货,国内市场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并必将影响整体行情走势。

  大量进口大豆压境,将压制东北主产区大豆收购价格

  近来,我国东北主产区大豆市场一直保持疲软态势,购销较为清淡,截止目前,哈尔滨地区大豆收购价2840元/吨,齐齐哈尔地区2720-2740元/吨,牡丹江地区2740元/吨,集贤地区大豆入厂价在2760-2770元/吨,基本稳定。由于东北主产区大豆价格已经与内地地区发生倒挂,大豆外运受到了较大地限制。而当地油厂前期收购比较积极,大豆库存较多,豆粕、豆油的滞销,则使多数油厂承受较大的压力。如此以来,沿海港口进口大豆到货量不断增加,将加剧大豆、豆粕、豆油等产品与东北主产区价格倒挂的形势,各油厂营销环境进一步恶化,入市相当谨慎。尽管目前东北主产区大豆所剩数量已经不多,而且农户手中大豆已经销售完毕,中间商惜售心理浓郁,但在进口大豆“大兵压境”的大环境下,主产区大豆收购价格提价将受到明显压制,最多仅可能出现缓慢上涨之势。

  庞大的大豆库存压力,将加速豆油调整行情

  从近来国内豆油价格飚升情况来看,其动力主要来自外盘的炒作,而并非受供需关系的支持,注定此波上涨行情难以保持长久。自4月下旬开始,国内豆油即出现回调之势,进入5月份之后,其价格虽然又有温和反弹,但明显乏力。4月份,国内豆油价格连续大涨,并创2001年来历史同期新高,豆油价格在消费淡季以及美国大豆库存和南美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出现大涨行情,将使供需矛盾尖锐化,行情将面临“暴涨”之后“暴涨”风险。随着美国大豆种植结束,外盘市场炒作也将由种植面积向“天气市”过渡,今后外盘走势也将步入调整。夏季到来,大量棕榈油正在向豆油市场渗透,目前其已经占据豆油市场近50%的份额,而且还将加速压缩豆油市场。而迫于庞大的进口大豆库存压力,油厂也不得不增加开机负荷,豆油产量增加则会加剧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在难有外力相挺的情况下,今后国内豆油价格加速回调几成定局。

  面对较大的大豆到货压力,豆粕价格反弹乏力

  近月来,国内养殖业恢复依然缓慢,广东、安徽、湖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多个中国省份先后发生猪只「高热病」疫情,又名「生猪蓝耳病」,超过2000万头生猪死亡。广西8个县区近日亦爆发疫情,其中岑溪市发现病猪4875头,死亡287头。而饲料及原料价格高涨,也使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挫。即便不出意外,今年6月份之前国内仔猪数量也明显难以恢复,将直接影响近期国内豆粕实际需求量的增长。目前,由于面临亏损压力,各油厂纷纷欲提价挽回局面,但在外盘处于调整阶段的情况下,很难得到外力支持。而近期正处于南美大豆集中上市期,进口大豆到货量比较集中,第二季度进口大豆到货数量将超过700万吨之多,各油厂所承压力依然比较大,相应地及时出货、落袋为安心理依然占据上峰,将打压豆粕反弹空间。

  压力缓解之后,国内市场行情将日趋走强

  后期随着进口大豆到货压力缓解之后,大豆市场的利多效应将逐渐显现。上周五,大豆期货各合约跳空高开7-9美分,收盘上涨13美分到17美分不等;其中5 月大豆收高17美分,报750美分/蒲式耳;7月大豆合约收高15.5美分,报761.75美分/蒲式耳;9月大豆收高16美分,报776美分。11月大豆收高15.25美分,报790.75美分/蒲式耳。其主要动力来自美国农业部最新月度报告利多支持。报告指出,由于美国新豆面积大幅下降,预计美国 2007-08年度新大豆结转库存为3.2亿蒲式耳,低于市场预测的3.37亿蒲式耳平均值,新年度大豆库存预估较当前年度削减了近50%,一旦美新豆产量出现问题,可供量预估的3亿蒲库存水平调整的空间将很小,所以美国大豆当前年度的供应充足形势有望在下年度转变为紧张。后期CBOT市场将全面步入“天气市”炒作,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再次影响市场,加剧市场预期减产的压力。另外,今年美国生物燃油需求坚挺,将有更多的豆油用于原料油的生产,并成为市场新的利多支持点。可见,后期外盘市场还有重整旗鼓,步入升势的趋势,后期到货进口大豆不仅数量要减少,成本也将相应提高,必将再次拉高对国产大豆的整体价位。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海参食品行业:逐渐从高端向大众迈进 线上电商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之一

我国海参食品行业:逐渐从高端向大众迈进 线上电商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之一

海参为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统称,为圆筒状,营养和食疗价值较高。近些年我国海参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养殖面积面积不断扩大,在2022年我国海参养殖面积为25.04万公顷,同比增长1.19%。同时市场规模也是在不断增长,在2023年我国海参全产业链市场规模为1326.0亿元。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为全球最大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 行业开始向高效益、规模化等方向发展

我国为全球最大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 行业开始向高效益、规模化等方向发展

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着水产养殖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拥有的水产苗种品种世界最多,水产苗种企业最多。从鱼苗产量来看,根据《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2年我国鱼苗总产量为13896.83亿尾,同比增长3.3%。

2024年02月04日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深远海养殖发展潜力较大 智慧养殖模式也将成为重点方向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深远海养殖发展潜力较大 智慧养殖模式也将成为重点方向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受益于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产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5565.46万吨,同比增长3.17%。其中,海水养殖2275.7万吨,同比增长2.92%;淡水养殖3289.76万吨

2024年02月02日
我国葡萄种植行业:阳光玫瑰种植规模迅速扩张 种植面积已超120万亩

我国葡萄种植行业:阳光玫瑰种植规模迅速扩张 种植面积已超120万亩

根据OIV2023年4月公布的数据,我国拥有葡萄种植面积78.5万公顷,居世界第三,主要种植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山西省清徐县、安徽省萧县等地。

2024年01月31日
202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同比增长20.31%  澳大利亚为主要进口国

202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同比增长20.31% 澳大利亚为主要进口国

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人口的主食之一便是小麦,小麦在我国的粮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日常生活方面,都与小麦密切相关。从近几年小麦的产量来看,2020年-2022年小麦的产量均稳步增长。

2024年01月25日
我国水果零售销售模式多元化发展 2024年百果园提出未来十年线下开出超万家店

我国水果零售销售模式多元化发展 2024年百果园提出未来十年线下开出超万家店

目前来看,水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其市场一直为稳定增长趋势,而这也带动了水果零售市场的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了13814.6亿元,同比增长12.4%。而随着外卖平台、水果连锁加盟、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等方式的发展,预计未来我国水果零售行业销售模式也将往多元方向发展。

2024年01月23日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外,2023年新开工水利项目2.79万个,较2022年增长11.5%。据悉,中央财政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投向聚焦水利相关领域,预计2024年水利建设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24年01月22日
我国水产品深加工制品不断增多 预制菜或将成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新增长点

我国水产品深加工制品不断增多 预制菜或将成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新增长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山东是我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地区,数据显示,在2022年山东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45.93万吨,占到全国市场的30.07%,其次是福建、浙江、辽宁、湖北等地区,都是水产资源丰富,且运输物流较方便的地区。

2024年01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