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能源建设2018年实现利润116.77亿元 浅析我国能源建设市场现状及前景

        根据报道消息,中国能源建设于近日发布了2018业绩报告。绩报显示,2018年中国能源建设新签合同额人民币4,619.4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6.77亿元,营业收入2240.34亿元。
        
        据了解,中国能源建设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业务转型,着力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经营战略,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0多个分支机构,业务分布境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合同签约、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保持全面增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再生能源市场分析报告-产业现状与未来规划分析

        2018年,中国能源建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全球承包商250强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居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能源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落地,加强国际经营风险防控,巩固在全球电力及能源建设市场的竞争优势。
        
中国能源建设在各领域的推动情况

中国能源建设在各领域的推动情况

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

公司成功签约内蒙鄂尔多斯市长城2×1000兆瓦电厂新建、江苏田湾核电站(56号机组)扩建、准东-华东±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输电线路、泰州特高压交流变电站、广东惠州港口一期400兆瓦海上风电等代表性国内电力项目合同。加大勘测设计业务转型力度,积极拓展房屋建筑、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轨道交通等市场领域,国内非电业务签约额同比增长28.02%,成功签约湖北武汉市区谭鑫培路地下综合管廊及道路改造、安徽芜湖市轨道(12号线)、浙江德清县「美丽城镇」建设等勘测设计项目合同

新能源工程建设

当前,中国新能源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加快转变,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本公司抓住国内新能源发展机遇,以工程总承包模式承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建设业务,国内新能源业务全年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587.45亿元,同比增长7.89%,成功签约广东阳江南鹏岛400兆瓦海上风电、内蒙国宏幸福7号风电场、甘肃通渭县陇阳200兆瓦风电、河南三门峡100兆瓦光伏发电、辽宁本溪鑫暾瓦生物质热电联产、安徽阜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代表性项目合同。大力拓展国际新能源建设业务,积极发挥全产业链的服务优势,国际新能源业务全年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176.52亿元,同比增长24.15%,成功签约美国莱斯光热发电、阿联酋迪拜700兆瓦光热发电、阿根廷潘帕100兆瓦风电、乌克兰MP205兆瓦风电、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生物质电站等代表性项目合同。

输变电工程建设

公司抢抓国内特高压建设市场,加大中低压配网、微网项目开发力度,成功签约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线路、张北柔性直流工程换流站、新疆准东光伏园区配套供能、安徽合肥220千伏变电站、广西南宁轨道交通2号线电力管线、天津曹庄数据中心110千伏变电站配电系统等代表性项目合同。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传统市场,成功签约老挝蓬通输变电、伊拉克米桑油田电网总承包、马尔代夫马累岛环网、缅甸大其力水电站输变电等项目合同。

清洁能源业务

公司持续加大电力投资业务开发力度,做优做大清洁、高效发电业务,在国内重点投资开发新能源项目,在国外投资开发大型清洁火电、水电和新能源项目,形成了规模发展、滚动开发格局。公司在国内加快推进新能源投资项目的核准、建设进度,重点推进了内蒙古锡盟、广东新丰、河南汝阳等一批风电项目,广东清远渔光互补、浙江永嘉农光互补等光伏项目,以及黑龙江绥化秸秆综合利用、河南叶县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在建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的辽宁康平光伏、湖南汝城白云仙二期风电、广东南雄梓衫坳风电等项目投产发电;积极并购优质资产,重点推进了安徽郎溪光伏、山西沁水风电、黑龙江宾县风电等项目的股权收购。在海外投资建设的越南海阳火电工程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越南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火电项目,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SK水电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绿地投资的最大水电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首批优先项目清单中的重点项目,项目均在按计划建设;加强国际电力与能源投资储备,重点跟踪了孟加拉、阿根廷、越南等国家的新能源项目。

资料来源:互联网

        我国能源工业也称为燃料动力工业,是指对能源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的生产部门,它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三大部门。
        
        自2017年以来我国能源生产量开始回升。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中国能源生产量达3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
        
        2013-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未来在一带一路的促进下,中亚地区油气管道逐步扩建,中亚中俄管道气以及东南沿海LNG是未来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来源,天然气进口量约为1000亿立方米,进口量持续上升,天然气消费占比也将稳步提高;原油进口量至少为3.5亿吨,原油进口量将持续上升,原油消费占比也将小幅上升。增油、提气、强储备将既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全面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途径。

        资料来源: 互联网,观研ww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观研天下 ·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联合募集 我国光伏电池用低温导电铜浆等三项团体标准意见

2025年09月15日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我国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 2025年1-7月装机与发电量双突破

9月4日,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的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建设(8月)调度视频会议披露,2025年1-7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显著突破,装机规模与发电量双双稳步提升,进一步巩固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2025年09月08日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8月19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围绕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进行部署。相关光伏制造企业、发电企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5年08月22日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