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煤炭产业逐步向晋陕蒙等地区转移集中


  近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发布报告称,煤炭去产能成效逐步显现,产业得到优化升级。预计2018年有望提前完成1000万吨以上的去产能任务,但进一步推进去产能难度加大。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煤炭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这份名为《煤炭行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报告指出,自2016年煤炭行业贯彻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行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去产能成效逐步显现,经济社会风险缓解、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为我国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来说,2016到2017年煤炭行业累计去产能4.4亿吨,完成“十三五”淘汰8亿吨落后产能目标的55%以上。与2016年“中国煤炭企业科学产能评测排行榜”评测结果相比,2017年参评矿井的科学产能总量占比提高了约10%,安全与绿色得分也均有提高。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全国煤矿数量已从2015年的1.08万处减少到2017年的7000处左右。
 
   根据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在2018年削减煤炭产能1.5亿吨。

        各省发布的去产能计划:

        山西:2018年退出煤炭产能2300万吨;

        河北:2018年计划淘汰煤炭产能1062万吨;

        贵州:计划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00万吨;

        安徽:计划退出煤炭过剩产能690万吨;

        甘肃:计划退出煤炭产能471万吨;

        山东:计划退出煤炭产能465万吨;

        内蒙古:预计退出煤炭产能405万吨;

        重庆:今计划淘汰煤炭落后产能197万吨;

        云南:2018年力争再退出煤炭产能58万吨。

        2018年6月,中国原煤产量为29801.7万吨,同比增长1.7%。2018年1-6月,全国原煤累计产量达169658.9万吨,同比增长3.9%。从供给端来看,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人曾,为进一步稳定煤炭市场、促进市场煤价回归合理区间,将采取增产量、增产能等九项措施。而发改委也提到,将协调重点产煤地区和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产能利用率,努力增加产量。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数量达4467个,较去年同期的5067个减少600个。其中,亏损企业数量达1196个,较去年同期的1193个增加3个。

  2018年上半年,煤炭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78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132.5亿元增长5.8%;主营业务成本达8217.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887.8亿元增长4.2%。

  上半年,煤炭行业利润总额(补贴后)达1576.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18.8亿元增长19.6%。同时,亏损额也有增长。上半年,煤炭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9.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8.9亿元增长7.3%。

        继续推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用市场化和法治化办法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加快退出违法违规、不达标和安全风险大的煤矿,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等煤矿有序退出,适当提高南方地区煤矿产能退出标准。继续按照减量置换原则有序发展优质产能,倒逼无效低质产能加快退出,提高煤炭先进产能比重,更多发挥北方地区优质先进产能作用。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电、煤运、煤化工上下游产业融合,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强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和建设先进产能的统筹,实现煤炭供需动态平衡,保持价格稳定。

        严格落实煤炭产能减量置换政策,积极发展先进产能,以神东、陕北、黄陇、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为重点,有序核准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
 
        在煤炭深加工方面。扎实推进已开工示范项目建设,年内计划建成山西潞安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具备条件项目的核准建设,年内计划开工建设伊泰伊犁1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北控京泰40亿标准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做好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第二、三条生产线和陕西未来榆林煤间接液化一期后续项目前期工作。

        进入8月,云贵川等长江中上游地区降雨较往年偏大,导致长江来水增加,水电增发预期迅速增强,水电对火电的替代作用将逐渐显现,水电增速将保持在全社会用电增速之上。假设煤电增速达到10%,则全国重点电厂7~8月的需求增量预计在2200万吨。因此,供应增量完全覆盖了需求增量,并且留有较大余地。
 
       随着环保检查对主产地的影响逐渐消除,后期煤炭供应增加将是大趋势,而中转地北方港口在国家多项保供措施保障下,库存总量稳步回升,有效地保障了下游迎峰度夏期间的动力煤供给。因此,短期内国内动力煤价格或仍呈下行趋势。


        煤炭行业方面,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生产经营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收入利润快速增长。下半年,预计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消费方面,有望延续平稳较快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保持平稳。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助推煤炭市场继续趋好。下半年,沿海煤炭运输形势将明显好于上半年,预计全年铁路和港口煤炭发运量保持同比增长势头已成定局,煤炭供运需“三高”将继续伴随着下半年煤炭市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行业或将跨入量产装车阶段 “钠电锂电”之战即将开启

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行业或将跨入量产装车阶段 “钠电锂电”之战即将开启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凭借原材料资源储备丰富、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等优势,正逐渐崭露头角,新兴的钠离子电池企业频频获得融资,锂电企业、整车产商等也都相继布局钠离子电池领域。据了解,雅迪、爱玛、星恒、天能、宁德时代等多家企业都已发布了自家钠离子电池产品。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塑木复合材料行业:产量稳步增长 2024年2月美新科技启动招股

我国塑木复合材料行业:产量稳步增长 2024年2月美新科技启动招股

随着人们对环保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塑木复合材料在我国已被逐步推广应用。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塑木复合材料产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由2017年的255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453万吨。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长时储能行业发展潜力逐渐展现  市场开始获得政策和资本助力

我国长时储能行业发展潜力逐渐展现 市场开始获得政策和资本助力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长时储能还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在整个储能市场占比不高,只有10%左右,但在政策支持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我国长时储市场也在不断增长,投融资事件也不断出现,比如在2023年10月,长时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博睿鼎能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而本轮融资资金也将主要用于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中试验证与

2024年02月22日
我国光学级聚酯基膜仍处发展初期 预计未来几年产能或将持续释放

我国光学级聚酯基膜仍处发展初期 预计未来几年产能或将持续释放

我国光学级聚酯基膜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产能和市场规模都比较小,尤其是在高端光学聚酯基膜市场,产品供应不足,主要依赖进口,本土企业发展空间较大。

2024年02月22日
2024年2月弗迪电池新签LFP电池包国际战略合作协议 行业国际市场持续开拓

2024年2月弗迪电池新签LFP电池包国际战略合作协议 行业国际市场持续开拓

从市场来看,我国LFP电池主要厂商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而在2023年1-月11月比亚迪在LFP电池汽车市场占有达到了41.1%,而宁德时代市占率为33.9%,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企业也开始逐渐进入LFP电池赛道,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各方也是不断发力,在2024年初,比亚迪宣布了其2024年的新车计划,将推出7款纯电车和插

2024年02月21日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新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实施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新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实施

重点排放单位消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碳排放配额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予以相应调整。

2024年02月07日
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  未来工农领域电气化发展将继续拉动电力消费增长

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 未来工农领域电气化发展将继续拉动电力消费增长

三大产业覆盖行业众多、范围很广,且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在2024年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向前发展的状态下,三大产业电力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且随着国家转型政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即将有越来多的工艺流程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电气化,而这也将推动我国电力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电力消费水平或将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2024年02月07日
2024年1月下旬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2024年1月下旬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4年1月下旬与1月中旬相比,25种产品价格上涨,19种下降,6种持平。

2024年0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