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去年电商交易额同比增11.7%,我国电商行业市场增速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商品、服务类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24.0%,合约类电商交易额同比下降28.7%。

         从商品、服务类电商交易情况看,交易额持续增长,增速进一步提高。2017年商品、服务类电商交易额21.83万亿元,同比增长24.0%,增速比2016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以商品类交易为主,全年商品类电商交易额占77.3%,同比增长21.0%;服务类交易增长较快,同比增长35.1%,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延续上年快速增长的态势。

         2017年商品、服务类电商对个人的交易额同比增长33.1%,对单位的交易额同比增长18.6%。对个人交易额的快速增长说明网络购物在我国已经得到普及,对单位交易额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经营的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电子商务与服务类产品结合后,打通了信息传递的瓶颈,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去年不仅像滴滴、携程、美团、优酷等大型服务类平台的交易额保持稳定增长,一些新兴平台如微票儿、喜马拉雅FM、猪八戒网和腾讯云等的发展更是非常迅速,一些平台交易额同比实现成倍增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电商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预测

         从 1998 年开始,以阿里巴巴 B2B、中国制造网等为代表的早一批跨境电商 B2B 网站诞生,这批网站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发布和撮合交易服务,建立买卖双方之间的桥梁,然而物流、支付等交易环节仍然在线下沟通解决。随后,以敦煌网、大龙网为代表的交易服务 B2B 企业诞生,以收取交易佣金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 2013 年开始,B2B 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向交易中后环节拓展,服务更加综合化、深入化,开始设计物流仓储、融资等多方面环节,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和我们的测算,2016 年出口 B2B 交易额达 4.59 万亿元,2013-2016 年CAGR 为 22.85%,预计 2020 年出口 B2B 交易额将达到 6.84 万亿元,2017-2020 年的 CAGR 达 14.04%。

         出口跨境电商主要模式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电商的重视并加大 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电商这一商业模式,不仅改变了 农民购物和销售的外在形式,更是对农村、 农民几千年思想观念的革新。在加快城乡 融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上都有着 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应提高重视,加大 扶持力度。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 政策,营造更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外部 环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切实支持农 村电商发展。各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以下 政府,要鼓励农民发展电商,为各大电商 进村提供便利。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 使其具备指导农村电商的能力,为农村电 商保驾护航。 

         (二)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电商平台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有 相对完整的配套网络设施和足以支撑的物 流配送网络。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开展 电子商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 必须加速推进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一 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的电话、互联网、 有线电视的普及,并根据农村消费水平, 制定符合农民消费能力的费用标准,降低 农村电商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 村物流配送体系。同时,不断优化农村资 源配置,进一步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探索 适宜农村市场的第三方物流。通过物流配 送体系建设,使农民不仅能够构想电子商 务,也能够真正开 展电子商务。 

         (三)加强农 民电商的教育培训 农村电商发展 中农民素质达不到 要求已成为突出的 短板,不仅思想观 念与发展农村电商 不相符,真正懂技 术、懂营销、会用网络平台的农民也不多, 这也使得农民不会用、不敢用、不愿用电 商平台。因此,要加强农民电商的教育培 训。政府应组织技术人员下乡进行现场培 训,使更多的农民认识网络、认识电商, 知道网络与电商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好 处,从而让农民真正接受电商的理念。这 种培训应该是免费的,而且要经常性开展。 同时,政府与各大电商共同合作,对有意 开网店、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民进行免费的、 有针对性的培训,重点是通过培训让他们 成为合格的电商从业人员。比如要掌握网 上信息搜索、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等知识。 如此一来,让那些想从事电商的农民能够 成为一名产业从业人员,并通过他们的带 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进来,逐步营 造浓厚的农村电商发展氛围。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品标准化与品 牌化 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分散种植、小批 量生产现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应重点发 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各类公司 + 农户组 织的作用,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这需要 政府与市场共同合力解决,比如,在农村 电商相对发达的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 由当地技术部门和市场上比较有实力的电 商共同制定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标 准,形成同一生产地较为相同的上市交易 标准,方便消费者识别。同时,要大力引 导农村电商推行品牌化营销,避免同质化 价格战。比如,推广网上销售农产品质量 追溯制度、农村电商诚信制度,加强对一 地电商平台销售产品的监管,逐步打造具 有竞争力、知名度的电商品牌,为农村电 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GSL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3年我国便利店行业发展整体向好 新开门店超1.3万家

2023年我国便利店行业发展整体向好 新开门店超1.3万家

2023年81.4%的便利店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实现增长,较2022年增加20%;52.5%的便利店样本企业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较2022年增加13.4%;55.9%的便利店样本企业来客数同比增长,较2022年增加34%。

2024年02月07日
情趣用品店成功入驻商场 我国情趣用品行业发展又迈出了里程碑式一步

情趣用品店成功入驻商场 我国情趣用品行业发展又迈出了里程碑式一步

2023年以来,情趣用品店开始走出街头巷尾,入驻进人来人往的商场。2023年12月24日,杭州首家开进商场的情趣用品门店“大人糖”正式营业。

2024年01月02日
我国二手奢侈品产品流转率仅5%  行业市场规模上升空间较大

我国二手奢侈品产品流转率仅5% 行业市场规模上升空间较大

目前我国一手奢侈品向二手奢侈品转化率仅为5%,而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转化率均在20%以上,美国更是达到31%。相较于上述发达国家,我国二手奢侈品产品流转率较低,由此可见,未来其市场规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行业发展潜力大。

2023年11月29日
2023年1-10月我国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 增长58.9%

2023年1-10月我国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 增长58.9%

1-10月,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增长58.9%,占网络零售额18.1%,拉动网零增长7.5个百分点。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约11386亿元 其中直播电商同比增长19%

2023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约11386亿元 其中直播电商同比增长19%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网上购物,在此背景下,电商平台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电商平台有天猫、京东、拼多多,每个平台吸引消费者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淘宝有着强大的商品资源,京东以快速的物流和商品质量的保障,而拼多多则是以低价的商品来吸引消费者。

2023年11月21日
我国折扣零售赛道受到了多方关注 市场业态模式百花齐放

我国折扣零售赛道受到了多方关注 市场业态模式百花齐放

近几年来全球折扣零售市场迅速增长,2022年全球折扣业态占了社会零售总额10%,大概为13.86万亿元。与传统零售相比,折扣零售很多品牌折扣店影响力大,并且定价也相对合理,且折扣零售范围商品较广,所以相对的消费群体也比较广泛,进货家也比较便宜。

2023年11月09日
社区团购行业:赛道越来越“卷”  美团、京东、淘宝等企业开启新一轮布局

社区团购行业:赛道越来越“卷” 美团、京东、淘宝等企业开启新一轮布局

社区团购是真实居住社区内居民团体的一种购物消费行为,是依托真实社区的一种区域化、小众化、本地化的团购形式,在近些年来,由于社区团购的便利性加上网上购物的兴起,我国社区团购市场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1年我国社区团购从85亿元增长到了1205.1亿元,连续四年稳定增长。

2023年11月08日
“国潮经济”为国产积木玩具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IP联名、系列主题等新品不断

“国潮经济”为国产积木玩具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IP联名、系列主题等新品不断

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乐高一直牢牢占据国内积木玩具市场大半份额,并且由于乐高产品丰富,品控严格,并且拥有多个IP系列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吸引很多人购买,据乐高集团2022年财报来看,2022年乐高营业收入达646亿丹麦克朗(约420.67亿人民币),收入增长17%,营业利润达179亿丹麦克朗,营业利润增长5%

2023年10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