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办一号文:电商物流协同发展,我国需求在进一步扩大

       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优化协同发展政策法规环境、完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基础设施等六方面的政策措施。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意见》提出进一步简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程序,改革快递企业年度报告制度,实施快递末端网点备案管理,实现许可备案网上统一办理。

       在管理创新层面,《意见》要求创新价格监管,引导电商平台实现商品定价与快递服务定价相分离,促进快递企业发展增值服务;提出创新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明确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的公共属性,纳入相关规划,为加快完善快递末端服务网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解决突出矛盾层面,《意见》明确鼓励各地对快递服务车辆统一编号和标识管理,合理确定通行区域和时段,完善停靠、装卸、充电等设施,对快递服务车辆给予通行、作业便利,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解决快递运输需求与城市交通拥堵之间的矛盾。

       针对日趋激烈的数据资源争夺,《意见》提出健全数据开放共享规则,建立数据中断等风险评估和通报制度,为建立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平台与快递物流企业之间高效和谐利用数据资源提供指引。

       在加强短板建设层面,《意见》提出提升末端供给能力,包括推广智能投递设施,支持传统信报箱改造;建设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开展联收联投等。同时,提高协同运行效率,鼓励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无缝衔接和高效流动,实现信息协同化和服务智能化。

       点评: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配套、配送车辆通行难、快递末端服务能力不足、行业间协调联动不够等,这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

       自2014年10月开始,商务部会同财政部、邮政局在11个城市开展了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上述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但从全国来看,快递物流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2017年以来,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中又暴露出数据互通共享的矛盾、过度包装影响环境等问题。

       《意见》的出台,将有助于推广试点经验的全面复制,加快推动制度创新,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物流设备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电子商务物流又称网上物流,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旨在创造性的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物流公司能够被更大范围内的货主客户主动找到,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贸易公司和工厂能够更加快捷的找到性价比最适合的物流公司;网上物流致力把世界范围内最大数量的有物流需求的货主企业和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都吸引到一起,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物流交易市场,帮助物流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本质区别就是它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进行商品、货币和服务的交易,目的在于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是企业有效的参与竞争。

       2015年1-8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42.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增速比1-7月回升0.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但比2014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645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759亿元,增长3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45.9%、30.1%和41.8%。在此带动下,电子商务物流需求保持高速发展。2015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完成84.6亿件,同比增长43.3%。

       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需求在进一步扩大,呈现出“批量小、品种多、周期短、频率高、范围广、个性化”等特征。随着不同的电子商务物流需求的出现,对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的要求展示出差异化趋势。

       我国电商巨头对物流掌握着绝对话语权,仅仅依靠其自身需求进入物流市场就足以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而其他中小型电商企业部分出于对大型电商垄断物流渠道的担心,也开始自建物流体系。我国电子商务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通道中,而电商物流也随之快速发展;无论从质量的角度还是结构的角度,市场对于电商物流都存在巨大需求。此外,随着电商渠道下沉,物流服务网络向三、四线城市扩张。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日趋饱和,三、四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成为电商发展新市场。
 
      “十三五”期间,是电商物流行业收购和兼并区域物流的最好时机。尽管区域物流短小精悍,借助当地运输班车和农民工低成本,可实现高速度、全境无盲区的派送。然而其资本运营能力和COD管理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其管理风险大和只能区域山头为王。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GSL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通用航空行业持续创新发展  政策引导下低空经济新业态将逐渐形成

我国通用航空行业持续创新发展 政策引导下低空经济新业态将逐渐形成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韩钧表示,民航局陆续已修订30余部民航法规,初步建立通用航空标准法规体系,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立足行业准入、监管和空管服务保障等职责,改善通航运行环境,支持地方设立20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推动企业在部分地区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

2024年03月06日
春节租车市场火爆  我国租车行业可发展空间较大  但市场痛点仍有待解决

春节租车市场火爆 我国租车行业可发展空间较大 但市场痛点仍有待解决

随着疫情的结束,人们在节假日出行变得更为活跃,据2024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的数据显示,公路人员流动量21.66亿人次,其中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19.80亿人次。

2024年03月04日
邮政行业发展量质双升 我国3356个抵边自然村已全部实现通邮

邮政行业发展量质双升 我国3356个抵边自然村已全部实现通邮

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市场消费活力逐渐复苏,邮政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业务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家邮政局公布2023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624.8亿件,同比增长16.8%。

2024年02月29日
汽车运输船制造市场火爆 我国船企已拿下全球绝大部分新增汽车运输船订单

汽车运输船制造市场火爆 我国船企已拿下全球绝大部分新增汽车运输船订单

资料显示,在2023年我国新签订单达到了80艘、合67万标准车位,拿下了全球绝大部分新增汽车运输船订单。而从公司来看,根据广船国际官微资料显示,截止至2023年12月,广船国际已承接31艘PCTC实船订单(不含4艘选择船),其中已经完工交付2艘船,手持实船订单29艘船,在该细分市场的接单量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02月28日
A股四家快递企业发布2024年1月经营数据 圆通速递增长稳坐第一

A股四家快递企业发布2024年1月经营数据 圆通速递增长稳坐第一

申通快递业务量增速保持领先,而快递业务和业务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是1月是年货旺季,在线上买年货的人增多。根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自1月26日春运开始以来,我国揽收快递包裹56.55亿件,较2023年春运同期增长30.8%;投递快递包裹59.94亿件,较2023年春运同期增长21%,快递包裹量的良好增长态势。

2024年02月23日
政策引导积极推进我国远洋渔船行业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

政策引导积极推进我国远洋渔船行业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

而在2022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远洋渔业总产量稳定在230万吨左右。严格控制远洋渔船规模,进一步提升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024年02月20日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渔船重要方向 新材料新技术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渔船重要方向 新材料新技术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渔业和船舶制造业大国,而渔船主要是捕捞各种水产资源,所以为推动渔船行业发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而随着水产资源的减少,我国推动禁渔期来恢复渔业资源,加上政策指导加快对渔船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老旧落后渔船,我国渔船数量也开始逐渐减少,在2022年我国我国渔船数量同比下降1.9%。

2024年02月19日
我国四座氢内燃机飞机验证机原型机均已成功首飞  行业发展潜力或将逐渐凸显

我国四座氢内燃机飞机验证机原型机均已成功首飞 行业发展潜力或将逐渐凸显

2024年1月29日,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财湖机场成功首飞。据悉,这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是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主持研制,在2024年4月整机赴德国参加2024AERO航展,并进行地面带螺旋桨运行演示。

2024年0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