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4年建材家居市场发展迎来春天

        导读:2014年建材家居市场发展迎来春天。据《中国建材家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组成建材家居行业的主要领域对这个行业的贡献都很大。

       参考《中国家装建材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商机研究报告(2014-2018)

       建材家居行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况?2014年6月10日,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材料委员会发布的我国首部《中国建材家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建材家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7242.9亿元,预计2014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市场规模达到40709亿元。这意味着一些对建材家居行业唱衰的论调并不代表主流,而这个行业一旦破除发展瓶颈,依然是朝阳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4万亿规模大行业令人振奋

  据《中国建材家居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组成建材家居行业的主要领域对这个行业的贡献都很大。在2013年37242.9亿元产值中,建筑装饰部品及材料25389.7亿元,家具、人造板和智能家居分别为6800亿元、4953.2亿元、100亿元。在建筑装饰部品及材料中,陶瓷4322亿元、卫浴2550亿元(包含厨卫电器、卫浴)、石材3477亿元、地板700亿元、门窗3640亿元、家居五金2710.3亿元、建筑涂料1280亿元、建筑幕墙2500亿元、电气照明2078.2亿元、天花吊顶347.5亿元、塑料管材925.2亿元、辅料(建筑粘合剂及特种砂浆等)1050亿元、家居饰品586亿元(包括装饰画、窗帘、软艺、创意家居摆件)。

  在整体销售数据令人振奋的同时,建材家居行业上市公司的表现也让人欢喜,总体业绩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报告显示,67家建材家居业沪深港上市公司,截止到2013年末总资产规模达6170亿元,比上期增长16.56%;净资产约达1910亿元,与上期同比增长14.29%,实现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其中,中国建材、金隅股份、金螳螂等6家企业营收超过100亿元,而索菲亚、东鹏控股、友邦吊顶、大自然地板等也踏入了上市公司营收增长最快前10名名单。

  “2014年初,资本市场的闸门再度开启,家居行业迎来新一轮上市热潮,家装业第一股东易日盛成功上市,红星美凯龙、曲美家具、顾家家居等家居企业纷纷成为证监会上市预披露对象,站到了上市的边缘,然而,大多数企业对上市之后的路还是充满忐忑。”报告中发布的上市公司营收数据给正在冲刺上市的家居企业带来了满满的希望。

行业呈现五大发展方向

  2014年建材家居行业规模将达4万亿元的数据令人振奋,67家上市企业实现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表明对家居行业唱衰的言论并不代表主流。而且,在行业发展脉搏中就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报告显示,建材家居行业呈现五大发展方向。

  方向一,建筑部品化推动整体家居发展。国内外众多标准化部件供应商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及发展应用产品,延伸产业链并较多地占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从装饰建材、家具、橱柜到家纺、饰品等整体家居产品链拓展。

  方向二,绿色装饰产业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房地产、建筑装饰企业、建材生产企业逐渐意识到绿色建材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研发、生产、设计、应用绿色建材的队伍中来。

  方向三,产业集中度提高。家居装饰一体化,兼并整合将成为常态,长虹、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开始整合资源进入建材家居行业,组建家居系统,智能家居成为装饰建材及产品的新发展方向。

  方向四,大数据时代家居全渠道营销来临。营销模式将从产品、服务全面向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化转移,多品牌整合运营。

  方向五,卖场、工程集采、电商将三分天下。精装房时代来临、电商兴起、“80后”及“90后”消费习惯和装修习惯的改变,将给未来建材家居流通市场格局带来深刻变化,由卖场一家独大转为三分天下。

  从报告发布的五大发展方向可以看出,精装房、绿色环保、电商将成为摆在家居企业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谁能打好这三大战役,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这三大战役一个也不容易,比如整体家居已经吸引大批企业混战,但鲜少有企业能够做好。

行业发展需破五大瓶颈

  建材家居行业要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尚需破除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行业一旦破除发展瓶颈,依然是朝阳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报告中归纳总结了长期制约建材家居行业发展的五大瓶颈:其一,结构性产能过剩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大;其二,产业集中度低、竞争无序,市场环境有待改善,比如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共计1700多家,建筑陶瓷前10名企业产量不足行业产量的1/8,卫生陶瓷前10名企业产量不足全行业产量的1/6,且行业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甲醛超标、质量安全问题频出、“傍名牌”现象严重等;其三,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高素质人才缺乏,例如,在电商方面既懂网络又懂家居的人少之又少,制约行业电商发展;其四,信息化创新不足,标准化亟须深化;其五,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管理体制需要转换,专门的行业主管部门缺失致使协调难度大,政策标准执行不易落实到位,而在国民经济分类、产业统计、工商注册等方面,建材家居行业都找不到对应的类别。

        可以预想,建材家居行业若要突破这几大瓶颈,必须经历巨大的调整。在发布会上,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表示:“一调整企业老总就说冷,在我看来应该是热,行业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必定会经历跌宕起伏,都是正常现象。”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旧明显 2023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左右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旧明显 2023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左右

当前,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明显,整个水泥行业呈现“需求趋弱、库高价低、效益下滑”的运行特征。尤其是2023年以来,水泥需求继续下降,竞争愈加激烈,水泥价格不断回落,行业效益大幅下滑。

2024年01月25日
2024年1月我国绿色建材又迎来新政策方案  未来两年行业营收有望超3000亿元

2024年1月我国绿色建材又迎来新政策方案 未来两年行业营收有望超3000亿元

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绿色建材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程度还不高,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被大众所熟知,但绿色建材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未来其市场也有望进一步扩大。

2024年01月13日
双碳目标下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各大水泥企业开始推进低碳水泥生产工艺

双碳目标下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各大水泥企业开始推进低碳水泥生产工艺

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制作混凝土、砂浆、砖块等建筑材料,从产量来看,自2023年3月开始,我国水泥日均产量基本为下降趋势,到8月份开始回升,到2023年9月我国水泥日均产量为629.6吨,同比下降7.2%。

2023年10月24日
企业竞争处白热化状态 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为家居建材行业的又一新方向

企业竞争处白热化状态 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为家居建材行业的又一新方向

除此之外,此次第14届建材家居博览会的推进绿色建材下乡也将为行业发展指明新道路。传统建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存在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碳排放高等问题,而推动绿色建材下乡,不仅仅是促进国内家居建材行业市场的扩容,同时也是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促进绿色消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2023年09月27日
21家家居企业选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绿色环保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21家家居企业选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绿色环保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2023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平台发布关于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其中有21家家居企业被国家选为认可的绿色制造企业,这也是近年来家居企业入选绿色制造名单最多的一次,同时这也意味着家居行业将正全面跨入绿色、低碳发展新阶段。

2023年04月21日
2023年1—2月份我国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进口金额同比增长54.8%

2023年1—2月份我国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进口金额同比增长54.8%

1—2月份,规模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在重点监测的31种建材产品中,有8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3种产品产量同比下降,增长产品种类有所回升。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水泥产量2.0亿吨,同比下降0.6%,环比回升11.7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量1.5亿重量箱,同比下降6.6%,环比下降0.2

2023年04月13日
家居赛道愈发拥挤 索菲亚还能占据龙头企业地位吗?

家居赛道愈发拥挤 索菲亚还能占据龙头企业地位吗?

对于谁是“衣柜一哥”,索菲亚(002572.SZ)和欧派家居(603833.SH)无疑均占据一席之地。当前,索菲亚为了走出多年的阴霾,开始有了“新动作”。根据3月15日,索菲亚发布的定增公告显示,拟募资5亿至6.1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2023年03月31日
各地区水泥价格涨幅放大 错峰生产仍是水泥行业改革核心举措

各地区水泥价格涨幅放大 错峰生产仍是水泥行业改革核心举措

2023年3月以来华东、华南、华中地区水泥价格上涨。受到下游市场需求拉动所致,各地加大了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投资,地区水泥需求量持续上升,在此同时各企业出货量也逐步恢复,主要基地发货量在稳步提升

2023年03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