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外资大潮突然退去“世界工厂”遭遇寒潮

        这句义愤填膺、充满民族主义情怀的标语,出现在2018年年头。它其实和反日无关,说的是“中国制造业之都”正在遭遇的一场外资撤离大潮。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市场现状深度调研与未来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说是“大潮”,一点也不为过,来看看那些曾经让苏州骄傲的声名赫赫的外企这两年都做了什么:
        2015年7月,三星专用的代工厂普光电子宣布倒闭,三星在华其他子公司或代工厂陆续裁员;
        2015年8月,美资企业泰科电子科技昆山CD事业部宣布关闭;
        2015年12月,在苏州扎根17年的诺基亚苏州工厂关闭;
        2015年8月,富士康宣布对印投资50亿美元建厂,并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截止到2016年富士康苏州工厂已减员6万多工人;
        2016年6月,造纸业巨头芬兰斯道拉恩索集团投资的苏州紫兴纸业停产解散;
        2017年1月,全球最大的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关闭苏州工厂;
        2017年9月,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将逐步关停已有20年之久的苏州工厂;
        ……
        这是苏州在有计划地腾笼换鸟,还是外资在有计划地抛弃苏州?眼下的苏州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未来是产业空心化还是制造业升级的曙光?
        一切,不妨从1月初这起日资撤退事件说起。
        01
        “世界工厂”遭遇寒潮
        2018年1月7日,苏州的寒风如同刀割。有传闻称,曾经的世界500强之一、跨国日资巨头日东电工要撤走的消息不胫而走。由于可能在春节前失业,一夜之间厂区拉起了维权横幅。
        公司并非要关闭苏州分公司,只是出于业务调整需要,正洽谈该分公司的股权转让事项。工厂只解散有500余人的偏光片部门,并提出了N+1.5的赔偿,柔性印刷线路板(FPC)、新能源这两部门的员工可继续留用,“日东始终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那么,中国市场的钱景又是什么情况?
        据高工产研新材料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偏光片市场总消耗面积1.01亿平米,同比增长17.92%,市场规模约为159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2017年国内偏光片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但日东的苏州工厂却是静悄悄的,据《华夏时报》实地探访,“没活干的情况已经持续一两年了”,仅剩的这两条生产线最后难逃被出售的命运。看来,这家昔日园区里的明星工厂彻底撤出苏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明明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为什么外资却在不断撤出?苏州模式难道真的错了吗?
        02
        红极一时的苏州
        “苏州堵车,全球缺货”,是这座“中国制造业之都”鼎盛时的写照,苏州与全球制造业、与跨国企业的联系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地级市来说,苏州的外资吸纳能力是超出想象的。
        2012年巅峰时期,苏州实际使用外资91.6亿美元,当年度全中国为1132.9亿美元,苏州一个地级市的占比高达8.1%。最最重要的是,这些外资主要都集中在实业,制造业占到67%,其中分别有10亿美元投向了化工和电子通讯行业,结果是,2012年苏州光外企就生产了7018万只轮胎,以及1236亿只电子元件。
        苏州能成为外资投资的重要阵地,源于1990年代开启的“苏州模式”--以新加坡工业园区为代表,依靠外商合资、合作、独资等带动经济增长,走出口导向型的道路,这种模式也成为园区样本红遍全国,还上升到两个国家层面的工业建设和经济开放,一时风头无两。
        而苏州在上一轮全球化浪潮中也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工业园区特殊的管理模式、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因素获得技术外溢,成为全球IT业的代工厂,奠定了苏州在过去十年中多次仅次于一线城市的GDP排位,甩下省会南京。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苏州经济高度依赖外资。在2000-2010这十年间,苏州对外贸的依存度六次超过200%。
        外资制造业撑起了大半的苏州经济,2012年,规模以上外资和港澳台资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887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值达66%;利润总额937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值甚至达到了72%。
        如果外资持续进入,苏州模式也能维持下去,但2012年后,苏州的风光急转而下。
        2010年苏州的企业亏损面为16%,到2016年7月上升到了32%,这是个什么样的惨烈程度呢?每3家苏州的企业,就有一家处于亏损之中。规模以上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数量从2011年1.37万降到了2016年9616。
        苏州的实际使用外资额也开始暴跌,直到2017年才开始企稳。

        外资大潮突然退去,大伙儿才看清苏州在裸泳。

        2015年三件大事
        苏州只是外资撤退的一个缩影和先兆。
        直到2015年,全国上下才开始警惕大面积的外资撤退和跑路。原因是这一年发生了三件极具风向标意义的大事:
        1. 雇员全国排名第三的富士康南下印度
        富士康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订协议,未来五年富士康将在该邦投资50亿美元建厂,此前富士康已计划在2020年前在印度新建12座工厂,并最多雇佣100万当地工人。
        2. 改革开放后首家进入中国的外企也在撤离
        日本松下公司突然宣布关闭北京锂电池工厂,与1300名员工终止合同。这是松下在2012年底关闭上海工厂后,两年内的第三次,而且全是大工厂。松下进驻中国是一件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引领了东芝、日立、索尼等一大批日资电子巨头进入中国。可以说,松下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全程参与了中国电子制造业走向世界的过程。松下的退出也因此变得格外扎眼。
        3. 官媒喊话
        新华社旗下智库发表的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批评香港在内地最大的投资者长和系撤走中国资产,“失守道义”。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后也关注了该文,并报道了李嘉诚近年来一系列抛售内地资产、西进欧洲的投资举动。
        那一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了1992年以来的首次缩水。

        为什么外资会在一夕之间风云突变,纷纷撤离?还是拿苏州举例。
        04
        用不起的劳动力
        日东电工撤离,日本亚洲通讯社从日东东京总部得到的解释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苏州工厂难以为继,公司内部也有产业布局的调整。
        这种产业布局调整的结果也符合这两年亚洲的产业流向。就是大多数外企将工厂从中国东南沿海搬到了印度和东南亚,好一点还能留在中国中西部城市。
        (近年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频频超过中国)
        那么东南亚凭什么能从中国手中拿走世界代工厂的接力棒?
        人口红利。中国当初是靠什么吸引起外资制造业的,东南亚如今也不会差很远。
        人口红利的消失可以追溯到2010年,那一年中国投资环境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劳动力人口比例达到72.4%的最高水平,随后开始下降。

        劳动力逐渐不足,制造业人工成本自然也应声上涨。

        一家日资企业,2010年在日本雇佣一名员工的薪资,与2016年几乎无异,但是在中国,薪资水平几乎翻倍。
        房价!房价!房价!
        几乎除了旮旯里的玉门房价便宜到哭,全国上下没有哪个地方这十年来不是在涨涨涨。
        苏州紫兴纸业发布的停产解散公告中,给了几个原因:其一是生产规模小,与国内日益增多的竞争对手相比不再具备优势;其二则是“过去二十年间,工厂所在地逐渐发展成为苏州高新(600736,股吧)区的商业和住宅核心地段,因为越来越难以维持大型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营”,说白了,就是土地成本提高了。
        《潜江晚报》采访了日东电工的中层技术人员徐江,10年前徐江就在苏州工业园区附近买了房子,当时的房价还是每平米5000元,如今,他买的房子均价已经涨到20000元以上。
        在外资大举撤离前,苏州的房价8年涨56.5%,园区房价更是几乎翻了一番。辛辛苦苦经营一家代工厂,到头来还不如炒房的赚得多。
        除了房价,物价也在过去五年间飞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风暴的双重影响下,国内工业原材料的价格直线上升,苏州所承接的电子代工产业大部分仍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本身利润微薄,原材料成本上升可谓是当头一击。
        06
        死亡税率
        中国的高税收同样令实业不堪重负。
        2010年,苏州工业企业的总税负为471亿,到2015年,上升到616亿,增幅高达31%,而这5年期间,苏州工业企业的净利润整体下降了9%。
        2016年末,那场“中国死亡税率”的大争辩将减税呼声引至高点,曹德旺一句“中国税收全球最高”的吐槽也如同重磅炸弹引爆了舆论,更难忘的,是2017年年初希捷的大逃亡与苏州税务局的补收税款存在莫大(博客,微博)联系。
        如今苏州园区已经对外资取消了超国民的优惠待遇,对国内民营企业来说是公平的举动,但是这种一步到位、干净利落不留缓冲带的做法,恐怕也吓退了外资?
        近期针对特朗普的减税行动,中国开启了一轮对外资的减税行动,新一轮对实体经济的减税降费正在路上,希望制造业真的能享受到最大红利。
        07
        我们不需要底端产业!
        在知乎一个“如何看待日东电工关闭苏州电工”的问题里,一名苏州的年轻人留下了这么一个回答:
        “苏州不需要底端产业!这种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被淘汰了活该!租不起工厂的滚出苏州!房地产和金融业才是苏州的未来!”
        不管这是一种真实心声,还是网友的反讽,我们的的确确看到一个个产业转型的城市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路上迷途了,当政府可以依靠土地财政获取收入,也就不再有动力招商引资。
        地方政府想要高大上的产业,有意驱赶低端产业,而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到工厂当一个打工仔,这种彻底抛弃“低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思路是从上至下的。苏州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在2017年做出的调查显示,19%的企业认为招工有较大困难,较去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

        但是这种驱赶的破坏性极大。往大了方面说,经济腾笼换鸟不是一招便成,本土企业如果不能完成接力,世界工厂恐怕会未强先衰。从民生来看,外资的撤退绝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裁员,如果是巨头企业,受到影响的会是当地大大小小的中小微代工企业,倒闭潮、失业潮随之而来。

        苏州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也能看到中国工业城市必然要经历的转型阵痛。但愿已在路上的苏州准备好了。

资料来源:互联网,观研天下ZT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较上一年均增长超5%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较上一年均增长超5%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

2024年01月24日
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 人均消费支出6738元 同比均增长

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 人均消费支出6738元 同比均增长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8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1元,增长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

2023年04月20日
2023年我国一季度GDP初步核算同比增长4.5% 其中住宿旅游业绝对额同比增长较快

2023年我国一季度GDP初步核算同比增长4.5% 其中住宿旅游业绝对额同比增长较快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经初步核算,我国2023年一季度 GDP核算结果如下。

2023年04月20日
2023年3月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  我国PPI同比下降

2023年3月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 我国PPI同比下降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3年3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2023年04月12日
2023年2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6%

2023年2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6%

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①(以下称国有企业)效益企稳回升,实现良好开局。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22395.2亿元,同比②增长5.0%。1-2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6505.6亿元,同比增长9.9%。

2023年04月07日
2023年2月受消费需求影响我国CPI环比有所下降  PPI环比持平

2023年2月受消费需求影响我国CPI环比有所下降 PPI环比持平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3年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2023年03月13日
我国人口呈现“减量化”趋势下国内经济发展机遇挑战并存

我国人口呈现“减量化”趋势下国内经济发展机遇挑战并存

2022—2050年年均减少0.28%左右。温和的人口下降尽管会带来公共资源闲置浪费风险、国内市场扩张乏力、政府收支矛盾加大等消极影响,但是也会给经济社会进行适应性调整留出了一定时间。

2023年02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