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人民币升值背后 哪些人受益?

       人民币表现势如破竹

       最新消息,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6010,上调92点,创2016年6月24日以来最高。

       自7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堪称势如破竹,接连突破6.8、6.7、6.6三道整数关口。在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强劲的同时,人民币对欧元月平均汇率从今年1月的7.3179一路走到了7月的7.7898,昨日中间价已是7.9143。分析人士指出,往后看,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仍有重要影响,但即便美元止住跌势,人民币再现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也不大,全年重现年度升值几无悬念。

       人民币升值背后三大因素


       短短几个月时间,人民币走势剧情上演大逆转,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表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长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为人民币汇率逐步走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中国GDP增速6.9%,好于6.5%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长趋稳向好的态势已成共识。从通胀水平来看,2017年前两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4,整体波动幅度不大,物价稳定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就业方面,前六个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735万,为年度预期目标的67%。第二季度全国登记失业率为3.95%,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从核心经济数据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都展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动力,亮眼的数据也使得IMF上调中国经济年度增速预期。经济稳中向好,人民币资产的回报预期改善,升值就具备了现实的条件。

       第二,美元走弱,人民币补涨。今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速为1.9%,低于此前的预期,同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低于预期,加息与缩表犹抱琵琶半遮面,市场担忧情绪渐浓,不支持强势美元的局面。2017年1月以来,美元指数从103跌至8月初的92.8,累计下滑超过9%,但同期人民币即期汇率仅升值4.2%,近期人民币显著升值可以说是补涨需求的集中释放。

       第三,政策组合收效,人民币贬值预期逆转。2016年以来,美元加息预期渐浓,中国企业走出去加速,大规模海外并购频发,人民币持续承受贬值压力。而今年以来,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债券通”加快了债券市场开放,支持境内机构跨境融资,扩大资金流入;另一方面,通过跨境业务的真实性审核,严控房地产、酒店、影城、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非理性对外投资,等加强资本流出的管理。5月26日,央行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提升了报价机制规则性,并能更好的在汇率中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情况。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扭转了市场对于人民币持续走弱的预期,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压力得到逐步地释放和缓解。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通用航空市场运营态势及十三五盈利战略分析报告

       哪些A股小伙伴能分享人民币上涨红利?

       1、航空运输业将最先受益。民生证券认为,人民币升值受益最多的标的是航空。供给关系、油价、汇率是影响航空公司业绩的三大因素。由于航空公司有大规模美元负债,所以人民币升值会在汇兑方面产生盈利。

       2、其次是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产业。造纸、化工等对进口资源依赖较大的行业也有望受惠于人民币升值,从而降低进口成本,提升自身业绩。

       3、最后,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能从中受益,一些出口产业或将因人民币升值而影响到业绩。有行业分析师表示,占据出口主要份额的纺织服装、家用轻工、白色家电、电子制造等行业或将因人民币升值,而面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的问题。

       普通人哪些方面受益?

       1、出国旅游。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人的钱包“鼓”起来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62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1%,旅行逆差高达7666.2亿元,可见普通居民正在享受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便利。

       2、 海外留学。对海外留学生而言,人民币升值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他们可以花更少的钱办同样的事。

       3、境外购物。人民币升值后,等额的人民币相较以前将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无论海淘还是代购,在国外购物比以前会便宜不少。

       人民币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改革大事记:

       2005年07月21日:央行正式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

       2007年0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7.80关口告破,自1994年以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05月21日:人行决定,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

       2008年0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0。

       2008年中期至2010年6月: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已经升值了19%,但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同时,在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开始紧盯美元。

       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自金融危机以来冻结的汇率制度,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2年4月14日:央行决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大至1%,为5年来首次。

       2014年3月15日:央行决定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2%的幅度内浮动。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2%扩大至3%,其他规定仍遵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0〕325号)执行。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同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较上一年均增长超5%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较上一年均增长超5%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

2024年01月24日
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 人均消费支出6738元 同比均增长

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 人均消费支出6738元 同比均增长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88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1元,增长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

2023年04月20日
2023年我国一季度GDP初步核算同比增长4.5% 其中住宿旅游业绝对额同比增长较快

2023年我国一季度GDP初步核算同比增长4.5% 其中住宿旅游业绝对额同比增长较快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经初步核算,我国2023年一季度 GDP核算结果如下。

2023年04月20日
2023年3月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  我国PPI同比下降

2023年3月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 我国PPI同比下降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3年3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2023年04月12日
2023年2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6%

2023年2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6%

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①(以下称国有企业)效益企稳回升,实现良好开局。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22395.2亿元,同比②增长5.0%。1-2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6505.6亿元,同比增长9.9%。

2023年04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